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遠離生活毒物
94/08/04
瀏覽次數
7340
韓柏檉
|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演講人)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現在人做事積極,但是為何常常徒勞無功呢?這是因為我們雖然不缺乏執行力,但卻缺少邏輯思考能力。倘若邏輯不對,思考方向不對,面對問題時無法正確分辨,以至於結果偏差,無功而返。而科學是一種思考邏輯很強的學問,可用來分辨問題、解決問題。只不過,科學不等於全部的實際民生問題,在應用時不可以嘩眾取寵、危言聳聽,也不該斷章取義、以偏蓋全。以下就一點一滴的事實與科學觀念來探討生活中的健康保護之道。
用科學知識趨吉避凶
中國人講求趨吉避凶,科學知識正好協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就好像為股票做風險分析一樣,投資人為了獲利而做分析,希望找到最有效的投資策略。在生活中我們若能透過科學方法為人體健康做環境風險分析,預先知道環境中各種毒物的毒性大小,以及人體可接受毒物的濃度是多少,就能遠離毒害,趨吉避凶地過日子了。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生物性與非生物性的物質,包括植物、動物、空氣、水、土壤。所謂的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人類目前正面臨著重大的環境危機,因為地球生態系中的人口太多,使得資源消耗過多,消耗一多,破壞就多,破壞多,污染就多,能源消耗就很嚴重。而且,人口與污染多到環境無法自行回復原來的乾淨模樣,使得環境緩衝能力下降,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是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危機。
例如酸雨的肆虐和臭氧層遭到破壞,已成為人類生存環境中的兩大危機。倘若你覺得頭髮變少了,那麼,是不是酸雨淋太多了。酸鹼值小於5.6的雨叫做酸雨,2002年基隆雨的年平均酸鹼值是4.9,臺北雨的年平均酸鹼值是5.1,若是常淋雨就有可能因為酸雨的侵蝕,讓皮膚受到刺激、頭髮變少。而臭氧層遭到破壞後,直接接受陽光照射的人,受紫外線傷害的機會也增加了。
地球生活環境中有四大定律,一是物物相關定律,意指具生命與不具生命的萬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關係。第二是物有所歸定律,是指所有物質都以氣態、液態或固態中的某一種形式存留在地球上,無論最後跑到哪兒,都有一定去處,不會在地球上消失。第三是自然善真定律,指的是只有自然才能體認什麼是真,而環境中最自然的東西就是最好的。第四叫做種瓜得瓜定律,也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思。人類對環境所做的破壞或污染是會回到人類身上的,這也是因果報應的意思。
在這四大定律下,只要作一點點改變,就可能改變整個世界。舉例來說,如果一對相戀中的男女分手了,就可能改變整個世界,怎麼說呢?因為這個男的會再與別的女孩交往,而原先的女孩也會去找其他男孩,如此一來,有可能把別人的關係也改變了,最後整個世界就跟著改變。這個例子有些誇大,但這就是物物相關的道理。
有一本書,書名是《迷幻藥,外星人,還有一個化學家》,作者穆里斯(Kary Mullis)是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了追求卓越,他日以繼夜地研究迷幻藥,甚至親自服用以了解個中玄妙,結果有時候出現幻覺,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在容貌上也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得獎,書中寫的就是整個經過情形。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開玩笑地下了一個結論「追求諾貝爾獎有害健康」。有些學生聽了很高興,認為從此不必用功念書囉!這個想法當然是以偏蓋全、斷章取義,我的真正意思是,在追求人生各方面的成長與成就的同時,應該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後再來後悔。
影響健康的數據
至於哪些因素會影響健康,減少人類壽命呢?貧窮、疾病平均減少人類7到10年壽命,男人比女人平均少7.5歲,體重超重平均達35%的減少6年壽命,空氣污染平均減少5個月壽命,愛滋病平均減少3個月壽命,毒性廢棄物平均減少4天壽命,搭飛機則平均減少1天壽命。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是機會與機率的問題,若要保持健康就該注意影響健康的各種機率大小,以便為生活做調整。
對健康所應抱持的態度與觀念,正確的順序是健康促進、健康保護與預防性醫療服務。對於能夠促進健康的事應該每天去做,例如運動、均衡營養、保持心情平和等,執行的原則是持之以恆。生活環境中充滿危險,例如騎機車要戴安全帽,否則發生事故時的喪命機會很大。另有很多職業、工作環境與性質都很危險,甚至連食品、藥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然而,只要知道危險在哪裡,避開它,就是追求健康的基本態度。
定期做健康檢查,或生病時儘速治療,則是預防性醫療行為。該注意的是要選擇醫療品質較好的醫院,且要選對醫生,千萬別以為把自己交給醫生就沒事了。因為醫生一次看這麼多病人,免不了會有所閃失,如何避免閃失是我們應該保有的就醫態度;一旦注意到了,就會花心思關心醫生說的話,或許再聽聽第二位醫生怎麼說,如此一來,生命、健康可多一層保障。
自由基過多 老得快
一般認為,外貌皎好、不易衰老的人,可能是因為基因好。然而在科學上發現,即使是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如果生活方式不一樣,經過10年、20年以後,兩人的老化程度會有天壤之別。其實影響外貌老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是飲食、酒、運動、抽菸、醫療、疾病、壓力……其中又以陽光和抽菸的影響最大。
身體會老化的原因,一是受到荷爾蒙分泌減少、器官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等影響而自然老化;一是抗氧化能力下降,也就是體內自由基過多,使得細胞受傷害,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而老化。然而自由基又是什麼呢?一般而言,化學分子都很穩定,如果化學分子中帶有一個未配對電子時就變成自由基,這時它非常不穩定,活性很強。自由基會在體內攻擊細胞、組織而使身體受害,只是這些自由基又打哪兒來呢?有很多是由環境因素造成,也有很多是藏在藥物裡的化學物質。
抽菸、紫外線、污染物質、放射線等環境因素會產生自由基,另外如抗癌藥物、麻醉劑、止痛劑等也會在體內產生自由基。當自由基和身體裡的抗氧化物質拉扯對抗時,如果抗氧化物質多一些,身體就沒問題;如果被拉過去,細胞就容易受害,就會生病。因此,體內有過多自由基時,不但容易老化,健康也受危害。
毒害廢棄物 很難消失
臺灣有很多工廠與學校,這些地方都很容易製造污染。比方說學校實驗室裡的化學品廢液,是不是都倒到水槽裡了呢?等一會兒又沖到哪兒去了?這些都是廢棄物,不管用什麼方法處理,最後不是在空氣裡、就是在水裡、在土壤裡,或在食物裡,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健康。
即使現代科技已非常進步,但是美國仍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廢棄物只有20%可回收或燒掉。如此說來,其他的80%到哪兒去了呢?或許埋起來,或許被丟棄在某一個地方,或許已經用別的方式處理掉了,但這些廢棄物,尤其是毒害性廢棄物,依然在我們周圍。這現象會造成什麼後果呢?我們從「癌」這個字來看,這個字可以解析為「吃、喝、吸進不好的東西,在體內堆積如山」所形成的,而在造成癌症死亡的各種環境因子中,其中約有35%來自飲食,30%來自抽菸。
如果說,吃了堆積如山的食物以後容易得癌症,是不是表示我們吃的食物不夠安全、不夠乾淨呢?前陣子報上出現有機蔬菜被檢驗出農藥,並被勒令從超市貨架上撤下來的報導,新聞見報後大家難免對有機蔬菜喪失信心,或許不再堅持購買。想想看,新聞中不也曾報導金線魚含有甲醛,市售麵線六成中添加防腐劑,養殖鮭魚含有致癌毒素等問題,但是,大家仍然吃這些食物,不是嗎?那最好的因應之道又是什麼呢?
人類靠食物維生,但因太多食物含有毒物,所以在吃食物前最好先弄清楚,吃多少量對人體較無影響。美國《科學》雜誌曾報導建議,一個月吃蘇格蘭養殖鮭魚不要超過一次,該雜誌先針對養殖鮭魚做全球性評估後,再根據鮭魚含有的有機污染物做分析,最後告訴讀者該如何健康地吃鮭魚。只是,到底污染鮭魚的毒素又是些什麼呢?被檢查出來的毒性物質包括多氯聯苯、DDT、農藥、戴奧辛……等總共14種之多,然而這些毒素的濃度到底高到什麼程度呢?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此外,市售垃圾食物中放了很多食品添加物,這些添加物會影響腦部發育,使人行為產生偏差。現代年輕人脾氣比較火爆,容易和同學吵架,有可能與他們從小吃了很多垃圾食物有關。因為這些化學物質會影響腦部發育與腦神經傳遞,致使孩童行為偏差。科學界也發現,把脾氣乖張有暴力傾向的人送往一處安靜環境,並提供乾淨且蔬果較多的食物,兩周以後,這些人的情緒變得比較平和。
另有些五、六年級小女生的生理周期提早到來,或有些孩子的行為衝動偏激,經調查發現,這些孩童都特別喜歡吃某些垃圾食物。這些食物的油脂很高,並帶有許多化學物質,容易引起心焦氣躁、易怒、不穩定、缺乏集中力、容易疲勞、睡不著、心情低落、噁心、頭痛等現象。整體而言,不管透過什麼途徑,飲食過量容易傷害人體,脂肪過多除增加肥胖的機會外,也容易因脂質過氧化而產生很多自由基。所以說,飲食行為與型態對健康影響很大。
評估毒物
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話題是:臺灣罹患肺癌者愈來愈多,而女性癌症患者中也以肺癌最多。根據研究發現,這當中50%與油煙有關,30%與抽菸有關,20%與戶外空氣污染有關。雖然如此,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有害化學物質各有各的標準濃度和可接受的食入劑量,只要食入劑量在標準以下就不致受傷害。
例如臺北人喝的水,水中碳酸鈣含量在50 ppm以下,而高雄人過去喝的水,水中碳酸鈣含量超過300 ppm,不好喝,會澀,有水垢,但對健康沒影響。因為,碳酸鈣400 ppm以下的水是符合自來水標準的,只要乾淨衛生就是好水,只是不一定好喝而已。
談到標準,一般人印象最深的是男人或女人的身高、體重或三圍,而且都想達到理想的標準,至於食物的有害物含量標準則鮮為人知。有一年柳丁被檢驗發現含有砷(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柳丁價格因此大跌,其實大家不必害怕,因為柳丁的砒霜含量,比自來水標準所允許的濃度還低。那次事件是因為果農違反了禁止噴灑含砷酸鉛抑酸劑的藥劑法令,爾後人們又在柳丁上發現殘留砒霜所引起的。當然,果農的作為不為法律允許,但因所含的砒霜濃度低,從濃度、劑量上來看,當時的柳丁對人體並無害處。
戴奧辛毒性最強
由此可知,倘若知道安全標準就有機會趨吉避凶。例如自來水公司為了消毒、殺菌的緣故,在水中添加化學物質「氯」,氯會和自來水中的有機雜質作用而產生三氯甲烷等物質。在水質較髒地區就可能添加較多的氯,相對地,就容易產生較高濃度的三氯甲烷。這些物質會隨洗澡時的熱水慢慢釋放到空氣中,所以我們洗澡時有可能會吸入三氯甲烷等揮發性有機物。
根據2002年中國醫藥學院吳焜裕教授所做的研究發現,若以每個人70歲的壽命來看,倘若每天淋浴一次,每次洗澡12.7分鐘,浴室大小7.5立方公尺,每分鐘沖淋用掉7.5公升的水,再依據行政院環保署公告的管制標準,評估國人一生中因洗澡吸入揮發性有機物而影響健康的機率,其最高罹癌機率是最低的55倍。但是我們不必過度驚慌,因為,我們不會在70年內都在同一個條件下洗澡,如果洗澡的次數或時間減少,或在夏天改洗冷水澡,這些改變都會讓結果跟著改變。
甲醛是另外一種疑似會致癌的物質,在很多黏著劑裡都有,長期接觸以後會讓人免疫力下降,並出現過敏性接觸皮膚炎,或自發性流產等症狀。尤其剛裝潢完工的房子,甲醛濃度含量可高達0.45 ppm,即使完工後3個月,濃度仍可達0.1 ppm,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建議的標準濃度卻只有0.08 ppm。
從科學實驗上證實,防腐劑、多氯聯苯、氯仿、DDT、甲醛、戴奧辛等毒物中,戴奧辛的毒性最強,只要一點點就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而毒物入侵的方法有很多種,可透過擴散,或經由別的東西帶進去,一旦進入人體後,再逐漸分布到器官中,甚至跑到脂肪、骨頭、肌肉裡儲存起來,或者透過汗水、呼氣、尿液、糞便排放出去。
一般說來,身材較胖者體內有機會含有比較多的毒物,主要因為這些有毒化學物的特性屬於脂溶性,容易累積在脂肪裡。另有一些物質也會影響基因,引起突變、細胞死亡、引發癌症,甚至會遺傳後代。
在生活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則是塑膠類製品。因為,燃燒PVC會產生有機氯與戴奧辛,戴奧辛是一種世紀之毒,這是環保單位極力呼籲放棄使用塑膠袋的原因之一,而且連塑膠瓶、塑膠容器的使用都要小心。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拒絕用保麗龍盛裝食物,因為保麗龍遇熱後或許有可能釋出有毒物質,如果再加點酸的東西,更容易讓塑膠溶出有毒物,所以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不只是環保觀念,也是重要的健康之道。
風險分析與管理
毒物的存在讓生活環境充滿危險,所以我們要做健康風險分析,先知道毒物從哪裡來,會有什麼反應,再估算生活中暴露多少危險,再和這些物質所帶來的利益做比較分析,最後決定如何選擇,或是吃喝多少量。危險與風險,是一種可以用科學方法計算出來的機率,例如騎機車不戴安全帽比住在核能電廠20英里內150年還危險,因為前者的死亡率相當高,而後者只會增加百萬分之一的危險。
至於化學物質會不會影響健康,通常須以毒性、濃度、接觸頻率、接觸時間等因素做評估。倘若毒性大、濃度高、接觸頻繁、時間長,危險就大。若無法避開前兩個因素怎麼辦呢?就以少吃來分散風險,而且不要長期食用某一類食物。尤其某些干擾荷爾蒙作用的化學物質,有可能改變人類行為、智力與組織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微量的化學毒物藏在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該如何面對或做些什麼,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5年8月,392期,32 ~ 39頁
自由基(29)
戴奧辛(20)
有害廢棄物(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