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政治(一):美國頁岩氣發展與地緣政治

103/07/03 瀏覽次數 4461
新聞報導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 (EIA) 在2013年5月公布的「2013 年度能源展望早期報告」(AEO 2013 Early Release Overview)指出,因開採技術進步及頁岩氣探勘的持續投入,美國天然氣產量將由2011 年之23兆立方英呎成長至2040 年33.1兆立方英呎,成長幅度為44%,在2020年之時,美國即可達成天然氣淨出口國,2030年將取代煤炭成為第二大化石能源,提供發電、交通與石化廠運用。

備受關注的油頁岩(Oil Shale)開採,因為水平鑽探與高水壓裂岩( Hydraulic fracturing)技術成熟,能將油頁岩的黑色有機化合物「油母質」(kerogen),經高溫裂解、氫化、熱解後提煉出液態烴類,產生類原油的頁岩油(Shale Oil)與天然氣體頁岩氣(Shale Gas),從美國東部、中南部、墨西哥灣岸區與洛磯山地區,都可開採出此類具經濟價值的能源,而引發一連串相關開發產業的追逐。而這項能源開發的提升,不僅將可能衝擊全球能源格局與資金市場變化,甚至因此讓美國朝能源自主的戰略,大幅降低原油進口量,達成原油淨出口國與天然氣淨出口國的雙管策略,對國際地緣政治與經濟有高度影響。

 推動頁岩氣開發固然可以取代使用煤炭,降低碳排放,但外界質疑,包括頁岩氣與緻密氣(Tight gas)這兩種主要的天然氣開採過程,是否因為易於造成甲烷外洩,抵消了降低碳排放的效益,而甲烷正是人類史上最主要的溫室氣體。

美國華府智庫「氣候與能源解決方案中心」(Centre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C2ES)就在2013年6月4日提出報告,雖然2012年是全美二氧化碳排放量自1994年以來的最低點,但如果增加天然氣開採與使用,將因為甲烷經常從天然氣井口、壓縮站和輸送管外洩,反而不是降低碳排放的長期替代方案。C2ES的總裁克勞森女士(Eileen Claussen)表示,「甲烷的外洩是個必須處理的議題,而且看來數量只會多不會少。」克勞森女士也憂心美國看好的頁岩氣開發與天然氣,將排擠風能與太陽能。參與審查這份研究報告的德州大學偉柏教授(Dr. Michael Webber)則認為,「使用天然氣固然能降低碳排放,利多於弊,方向雖然正確但並不是最後的辦法。」

最早提出開採天然氣將導致甲烷外洩的研究者之一,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英格拉斐(Anthony R Ingraffea)則認為,將天然氣納入防止氣候變遷的計畫是個錯誤,「與其花費數億美元擴大天然氣的開發,還不如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因為那樣的計畫是徒勞無功的。」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美國的頁岩氣革命,作為一種追求能源政治要素的轉變,不僅將影響美國境內經濟、政治、利益發展,同時,它也牽動國際地緣政治版塊的重新建構。特別是現今全球發展正陷入持續追求能源供應、地球暖化日益嚴重的兩難抉擇,更凸顯出各國尋求石油、煤炭之外乾淨能源的迫切性。

美國向來就是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主導者之一,透過開發頁岩氣,美國不但可在能源供應上自給自足,減少來自其他國家的石油、煤炭等能源進口,甚至能將本國開採的頁岩氣出口至國外。由此來看,頁岩氣開採將能降低美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並為其開創新的經濟收益。然而,從全球角度切入,美國在能源作為上的改變,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卻意味著一種警訊。在此,可分為兩個層面簡述。

首先,美國因開採頁岩氣而降低來自中東的石油進口,恐將減少美國介入中東石油市場與政治情勢的籌碼,一旦中東局勢動盪、美方又置身事外,更易造成石油供需的失衡,影響其他國家進口石油能源的穩定性或是進而牽動他國的政經發展。

其次,若美國出口成本較低的頁岩氣進入能源市場,除了將搶占現有能源出口大國的經濟利益之外,美方也可能依此提升他國對其頁岩氣能源的仰賴,尤其是那些本身缺乏能源、相當依賴進口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等,進而從中增進美國對他國的貿易順差與談判籌碼,甚至強化美方在太平洋盆地戰略布局的支配能力。

由此可見,雖然頁岩氣革命發生在美國,但其影響牽動著美國與國際的政治、經濟發展,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地緣政治會因為能源而形成緊密相連的國際關係,可謂牽一髮動全身,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台灣自然也無法置身於外,這也凸顯地緣政治與頁岩氣的關係,將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環境政治議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