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藥用及保健植物:藥食兩用的東方蔬菜–苦瓜
96/10/16
瀏覽次數
13674
全中和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苦瓜別名錦荔枝、癩瓜、癩葡萄,屬葫蘆科,學名
Momordica charantia
L.,原產於熱帶亞洲,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蔓性草本植物。苦瓜的栽培地區分布在亞洲的日本、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越南等國家,臺灣地區年栽培面積接近2,000公頃。
苦瓜葉片廣大,有5~7裂狀,花黃色,雌雄異花同株,果實是漿果,果皮為突瘤狀,果色由白色至深綠色,因含特殊苦味的醣3,苦味甚強,故名苦瓜。臺灣原有野生種苦瓜超過百年,在東部的臺東、花蓮、宜蘭及中南部的彰化、南投、屏東等地,平原至低海拔山區的田野間或荒郊野外很常見。其分枝繁茂有攀緣能力,全株比一般苦瓜矮小,蔓有捲鬚和毛茸,果實小,一般在30公克以內,果形多為短橢圓形、紡錘形及圓形,果色大多是綠色及深綠色,果面多絨毛,成熟時果實呈橘黃色。
野生苦瓜的利用多見於阿美族原住民部落,屬於民俗野菜的一種,鮮果及嫩莖葉常用來炒食、煮湯或做為沙拉食用,也有切片曬乾或烘乾做苦瓜茶的。有些果實浸泡成藥酒飲用。近年來則常有全株曬乾後煮茶飲用,或加入其他中藥做成粉劑茶包,以即溶式茶包販售,清涼降火的效果良好。
苦瓜耐熱性強,在日照充足、通氣良好的條件下,生育及結果良好。臺灣地區苦瓜栽培歷史悠久,技術精良。品種以大白苦瓜為主,綠皮大苦瓜居次,主要栽培區在屏東、彰化、臺中等縣。東部花蓮除了生產大苦瓜外,也栽種果實大小介於栽培種大苦瓜與野生苦瓜間的地方特產山苦瓜,夏秋是主要生產季節,山海產店常用,目前是國人逐漸喜愛食用的瓜類蔬菜。在栽培管理上,苗期常會遇到種子發芽不整齊,生長期常有病毒病、瓜螟、瓜實蠅等病蟲為害。
苦瓜藥食兩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炎夏用來佐餐,可以清熱解暑,促進食欲,屬於寒涼性質,做為藥用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明代《本草綱目》記載,苦瓜微苦、寒、無毒,具有除邪熱等功效。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國內學者對苦瓜的營養和藥理作用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苦瓜萃取物中含有類胰島素蛋白質—苦瓜素,有降血糖的功效。此外,苦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物質,因而具有防癌、明目等功效。
作物育種的共同目標,一般是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改善品質,增強對風土的適應性和抵抗逆境的能力,提高對病蟲害的抗性與耐貯運性等。瓜類的一代雜種普遍具有生長快速、植株強健、早熟、整齊、品質優、抗病性強、豐產等不同程度的雜種優勢(hybrid vigor或heterosis),利用雜種優勢的育種法稱為一代雜種育種法。
苦瓜屬於異交作物,在自然界容易產生種間雜交,農民自行留種所產生的後代變異性很大。苦瓜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利用一代雜種育種法可使形質一致。
因此除了市售大苦瓜常見一代雜交品種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選擇優良的地方種山苦瓜及野生苦瓜,先自交5~6代選出高雌花性、生長勢強的優良自交系,再雜交後選得優良雜交組合,然後經過品系比較試驗、區域試驗等育成「花蓮1號」及「花蓮2號」的山苦瓜品種。經過成分檢測,這2個品種所含的維生素C都超過100 mg/100g,葉酸達200 μg/100g,抗氧化能力強,極具推廣價值。
苦瓜是東方蔬菜,對於具有特殊機能性新品種的功能性基因的研究,以及高品質栽培技術的研發,一直在進行中。苦瓜中的藥用成分極可能用在預防醫學上,以天然藥材取代化學藥物,來減少文明病用藥產生的副作用。
目前由於保健功效逐漸被證實,陸續開發製造出各式苦瓜保健產品,如苦瓜粉、苦瓜膠囊、即飲式高機能性苦瓜飲料、苦瓜濃縮汁等,讓不能接受苦瓜之苦的消費者也能享用。此外,在東南亞苦瓜的葉子用來煮汁治療皮膚病,並製成美容保養產品,因此在皮膚保養美容上的應用極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發方向。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10月,418期,10 ~ 13頁
苦瓜(2)
育種(2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