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入侵種專題報導(三):氣候變遷與入侵種
103/11/10
瀏覽次數
8989
張傳佳
|
自由撰稿記者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電系
「近五年來,學界開始把氣候變遷與入侵種兩者放在一起研究。」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何傳愷,是近年投入此領域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與研究生最新研究發現,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溫度上升,入侵種反而較本土物種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可能進一步壓縮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
氣候變遷分為許多類型,其中全球暖化因為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引起多數科學家關注。何傳愷說,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委員會(IPCC)的資料顯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攝氏0.7度,而直到2100年,地球溫度甚至會較過往平均高出4度。
何傳愷解釋,溫室效應會造成物種自低緯度向較高緯度遷徙,也可能讓物種從低海拔往高海拔移動,因而牽動生物鏈,造成物種之間「錯過」(mismatch),影響生物系統的穩定。
何傳愷舉例,已有科學研究發現,某種美國洛杉磯山脈的鳥類,依照季節變化遷徙覓食地點,但於當地的食物卻要一星期之後才會出現,這樣,鳥可能要餓肚子一星期,或許會影響其繁殖。而美國的紅樹林原本只要氣溫降低就無法存活,卻因為平均氣溫上升,而有向北方擴張的趨勢。
入侵種則是當地沒有分布、由人為因素引進的物種,常過度擴張危害當地生態。何傳愷說,先前的研究很少把氣候變遷與入侵種兩者放在一起看;近五年來卻逐漸成為學界趨勢,「如果二者間是加乘效應,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
何傳愷的兩名研究生目前正在做的研究,就是以入侵種「日本紋白蝶」與本土物種「台灣紋白蝶」為對象,探討氣候變遷與入侵種的交互關係。
他們於北部三處地點採集日本紋白蝶與台灣紋白蝶,以蝴蝶繁殖季節高峰的三月均溫攝氏23度為基準,於實驗室用生長箱調控溫度,在23度、26度、29度的環境下,用台灣原生種食草植物「葶藶」餵食兩種蝴蝶幼蟲,讓牠們在不同溫度之下進行「生存比賽」,並觀察兩種蝴蝶的競爭關係。
結果發現,在攝氏23度,台灣紋白蝶的幼蟲吃食草的速度比較快,也可以比較快羽化成蝶;但是當溫度逐漸提高到26度、29度,日本紋白蝶的競爭優勢開始明顯增長,甚至超過台灣紋白蝶。何傳愷說:「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暖化的狀況之下,入侵種對於台灣本土物種的衝擊性,可能會比正常氣溫之下更大!」
奇怪的是,為什麼來自溫帶的日本紋白蝶,比起生長於亞熱帶與熱帶的台灣紋白蝶,在氣溫上升之後,卻能更加適應呢?何傳愷說:「其實這也是我們很好奇的問題。」先前曾有觀察發現,來自溫帶的入侵種,對於溫度的適應範圍,比熱帶與亞熱帶的物種更大,但確切原因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接下來,何傳愷將進一步採集來自不同地區的日本紋白蝶與台灣紋白蝶,以不同食草植物餵食蝴蝶幼蟲,如甘藍菜或其他農作物等,並觀察兩種蝴蝶在氣溫上升之後的競爭關係,繼續尋找氣候變遷與入侵種之間可能交互影響的證據。(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採訪對象:
何傳愷 |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