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物科技的應用:農業生物技術
93/01/13
瀏覽次數
22032
洪健睿
|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張清俊
|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什麼是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門應用生物的科學,即利用生物學原理,在生物體內生產實用產品的一項技術。例如,利用魚類生長激素在鮭魚體內大量表達,使鮭魚體重增加五到十倍以上。此項技術正應用到人類醫藥的生產、農業產量的增加、農業疾病防治,以及生態防護等方面。
生物技術的誕生,得從基因操作技術談起。基因操作技術源起於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立克(Francis Crick)二人對去氧核醣核酸(DNA)雙股螺旋結構的預測。到了一九七二年,史丹佛大學史坦利.可漢(Stanley Cohen)教授發現質體DNA能送到大腸桿菌中進行體外大量培養;以及加州大學賀伯特.波義耳(Herbert Boyer)教授發現革命性酵素-依可阿萬(EcoR1),利用此限制性核酸酵素,能將質體DNA的特定片段核酸切割下來,從此開啟了基因操作技術的時代,經由二十世紀末的百家爭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百花齊放的農業生物技術年代。
生物技術中常用到的,有基因重組與基因轉殖等技術。什麼是基因重組技術?簡言之,就是一項在體外進行去氧核醣核酸剪接的技術。利用限制性核酸酵素,將特定的基因從染色體上切下,再用核酸連結酵素,將剪下的基因連接到特定的載體上,最後將含有特定基因的載體送到大腸桿菌內培養,以便獲得大量的特定基因。然後配合基因轉殖技術,將特定基因送到動物或植物體內表達,以達到基因轉殖的目的。
這裡所稱的載體,有時也被叫作質體,它是細菌體內游離的核酸,具有承接外源基因以及將其帶至特定細胞內的能力。至於基因轉殖技術,則是利用轉殖器如顯微注射器或基因鎗,將含有特定基因的質體送到動物或植物體細胞及胚中,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發揮功能的技術。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糧食與農產品的增產,以及抗病品種的育成,在開發中國家如非洲和大陸等地區是相當重要的,其中以抗病基因的轉殖成效最為快速與顯著。
植物生物技術可區分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及基因轉殖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主要是基於每一個植物細胞都有潛力進行複製、分化、發育成一株完整植株的特色。此項技術應用範圍廣泛,大致可分為:用來生產無病種苗;採用懸浮方式大量培養細胞,做為抗病育種的篩選材料;利用細胞融合方式,從事雜交育種工作,以節省傳統育種過程所需耗費的土地、人力與時間;用來保存種原,增進生物的多樣性,避免原生種因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而滅絕;商業化的大量繁殖、生產苗種,臺灣大宗外銷的蝴蝶蘭,其瓶苗生產即是利用此一技術;以及用來生產抗癌藥物如紫杉醇等醫藥品及工業原料。
基因轉殖技術,是基因重組技術與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二種技術的結合。此一技術可以將來自微生物、動物或植物的外源基因導入植物體中,藉以改變植物的各項特質,或利用植物做為生產工廠。此一技術的發展,打破了種間雜交不親和性的傳統育種藩離。以下列舉一些基因轉殖植物的應用。
改變植物的栽培與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
-由於雜草與作物競爭養分與空間,導致作物生長速率降低,於是開發抗殺草劑的基因轉殖植物成為努力的方向。此型植物也是目前栽植面積最多的基因轉殖作物,美國種植的大豆大約70%是具抗殺草劑的基因轉殖大豆。
改變觀賞植物的外表性狀,如改變花卉作物的花色
-目前在市面上所看到的藍色玫瑰花、淡紫色康乃馨等都是基因轉殖的產品,這些花色利用傳統雜交育種方法是無法達成的。
增進食物的營養及風味
-第三世界國家的兒童,每年因為維他命A缺乏,導致各種疾病而死亡的人數高達百萬人。瑞士科學家利用基因轉殖技術開發出的黃金米,富含胡蘿蔔素,可以做為維他命A的豐富來源,有助於解決此一營養缺乏問題。
分子生物農場
-例如將來自於水蛭的水蛭素基因轉殖入植物中,所生產出來的水蛭素可用來治療與血栓形成有關的疾病;生產可食性疫苗,例如將來自於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抗原基因轉入植物中,並使其大量地表達在可食性的植物組織部位,人體經由直接攝食這些植物後,免疫系統可以誘導出抗體以對抗這些病原的感染,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此外,由於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利用動物或植物生產特定產品或藥物的可行性增加,這種方式的運用稱為分子生物農場。例如將牛隻乾酪素基因數目增加,使得在牛奶中表現出含量較平常為高的乾酪素,如此可以提升乳酪(cheese)和優格(yogurt)的產量。
在豬隻的生物技術方面,包括增加生長速度、改進肉質組成和增加抗病能力。近年來,一些生物醫學研究人員企圖將豬皮覆蓋在燒燙傷患者的傷口上,以降低疼痛並防止細菌感染,但豬皮會造成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為了降低豬皮所引發的免疫排斥反應,科學家利用基因轉殖方式,把人類誘發嚴重免疫反應的基因,如CD55、CD46和CD59送到豬胚中,使豬隻體中表現出該類基因,而減少排斥作用。
關於生物技術在食用魚種生產上的應用,一如早期的基因轉殖實驗,讓老鼠的生長激素在老鼠體內大量表現,可以使老鼠體型增加 1.5 ~2 倍一樣,若將大西洋鮭魚的生長激素大量表現在魚體內,則可讓魚的體型增加 5 ~ 8 倍之多。然而,這種以基因轉殖方式生產的食品,具有造成生態危害的潛在危險性,因此均採箱網方式養殖,以避免造成不可預知的生態浩劫。
農業生物技術的極限
綜合以上所述,生物技術應用的範圍廣泛,涵蓋農業、工業、生態保護、醫藥等領域,其蓬勃發展,無疑地會大大增進人類生活的福祉。
然而,利用生物技術所轉殖的動、植物的最大極限,是在於這些轉殖生物對人體具有潛在的危險性,如容易引起身體的過敏等。另一方面,這些轉殖生物有可能造成生態的危害,如大量的動、植物基因轉殖體外洩,以致破壞生態系的平衡,在水生生物方面,尤需審慎為之。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4年1月,373期,22 ~ 25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