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奈米科技的健康風險(六):奈米科技的創新與預警
102/08/20
瀏覽次數
9432
林宜平
|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健康風險及政策評估中心、公衛學系
歐盟環境部(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 EEA)曾於2001年,邀請多位跨領域學者專家擔任編輯,收集1896年到2000年間,包括游離輻射、苯、石棉與狂牛症等14件重大的環境污染案例,出版《早期警訊與遲來教訓:預警原則1896-2000》,最後並整理12條「早期警告、遲來的教訓」,討論如何在科學證據不確定時,根據預警原則,避免重大環境危害,保障大眾健康。
在這本報告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早期案例,就是游離輻射的健康危害。1895年倫琴發現X光後,1986年就有包括愛迪生在內的科學家發表論文,證實X光會導致健康危害,並且提出警告;但繼1898年居禮夫人發現鐳之後,放射性物質廣泛使用在手錶(螢光劑)、油漆與化妝等日常用品上,而X光除了醫學用途之外,也在選美大會與鞋店(檢視鞋子是否合腳)中展示、應用,因缺乏管制,包括愛迪生助理、居禮夫人,居禮夫人的女兒,及眾多工廠員工與醫療工作者,最後都遭受游離輻射的過度暴露。
2008年,包括Andrew Maynard在內的幾位歐美學者,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期刊發表論文,討論如何將歐盟環境部所整理的12條「遲來教訓」應用在奈米科技的管制,避免重蹈重大環境災害的覆轍。他們的具體建議包括:對奈米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非預期後果」提高警覺;長期監控奈米科技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設法減少跨領域研究者之間的隔閡;在制訂管制法規時,考量真實世界的複雜狀況;謹慎並且系統化地檢視和奈米科技相關的各種風險與利益;評估奈米科技發展的替代方案;除了諮詢專家意見之外,同時參考民眾意見;將不同利益團體的關切與利益列入考量;制訂法規時雖然需要收集多方意見,但也需避免利益衝突,保持中立客觀;減少機構間的學習與行動障礙;避免為尋找「確切的科學證據」,毫無止境地進行研究。第1篇奈米微粒健康危害的研究發表至今,已超過15年,但目前對奈米科技的各項管制,是否足夠?考驗各國政府的決心與智慧。
2013年3月,歐盟環境部出版《早期警訊與遲來教訓:科學、預警與創新》,這本報告是《早期警訊與遲來教訓:預警原則1896-2000》的續集,在這本續集中,除了回顧含鉛汽油、水俁病、氯乙烯與DDT等案例,也增加「新興環境與科技議題」的單元,討論環境變遷、基因改造食品與手機電磁波等案例,最特別的是,最後1章以「早期警告與早期教訓」為題,改寫Maynard等人於2008年所發表的論文,討論奈米科技的創新與預警。
誠如歐盟環境部在《早期警訊與遲來教訓:科學、預警與創新》的出版文宣所說的:「當新產品與新科技真正的衝擊,還存在科學不確定時,政策單位面對重大商業與經濟利益,決策益加困難」。在積極推動奈米科技時,如何擴大創新,減少危害,值得台灣的產、官、學一起認真思考!(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尊仁|國立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輻射(3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