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防災2.0專題(四):運籌帷幄 決策系統力
102/06/27
瀏覽次數
15214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依據世界銀行報告,台灣有7成的人口與土地,暴露在4種以上的災害風險當中,同時面臨地震、颱風、洪水、山崩的威脅,居住在災害風險如此高的地方,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立了「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協助強化政府的救災應變能力。不過,這個系統究竟如何做到防災減災的目的?我們邀請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李維森副執行秘書,帶我們更深入了解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
資訊整合讓防災指揮事半功倍
根據氣象局統計,台灣每年平均會遭受3至4個颱風侵襲,而規模5到6的地震每年約30次。當災難發生,政府多個部會都會產出觀測資料與災情資訊,但是早期因為資訊缺乏縱整,救災指揮官無法獲得全面性的整合資訊。
過去政府各單位所研發之資訊系統皆是因應單位業務需求所開發,主要目標與功能並不一致,且彼此獨立運作。就整體災害防救需求而言,各決策支援系統之間缺乏橫向流通,而且資料內容的檔案格式、精確性等皆不相同,造成災害資訊無法有效運用。
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建置後,最重要的便是透過政府各單位的通力合作,有效整合各部會的資訊,給予指揮官資訊上的協助,在決策過程中能依照證據與實際情況做出最適當的決策。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重點在於資訊整合,包含動態資訊、數值模型等等,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讓各部會的資訊與圖資能夠呈現在同一個平台上。
以颱風侵襲為例,指揮官能根據氣象局的雨量預報,預估哪裡雨量最大,研判降雨趨勢,再依據水利署的淹水潛勢圖資,決定是否有撤離、疏散以及抽水機調度的必要。同時,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在災害期間也能整合消防署的災情通報,透過每個通報個案的地址、路口等空間資訊,展現在地理資訊系統中,以利於全面的評斷災情。
防災減災:向災害學習
除了災害來臨時協助指揮官判斷情況,我們也能透過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向災害學習,達成防災減災的目的。在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中,每個災情的發生與決策的制定,都有時間資訊,於是能進行災害的時光回溯,追蹤災情隨時間的變化,以及災害期間的救災決策制定時間點。
有了時光回溯資料,便能從每次災難中記取教訓,累積經驗,讓下次類似的災害來襲時,決策能有所依據,達成防災減災的目標。此外,亦能透過太空中心的衛星影像,進行災害前後的比對,分析災害地點的受災原因。
中央與地方分進合擊
在救災資訊上,中央與地方政府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央的資訊永遠比地方多。但是在救災指揮中並不能完全仰賴中央判斷,因為各地方的實際情況一定大不相同。所以真正有效率的救災指揮,應當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根據在地經驗、即時資訊、災害潛勢圖與目前情況,進行救災的綜合研判,再請中央協助救災資源的調度與支援。
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在2011年開放地方政府使用較為簡化的版本,讓中央的災害資訊能無縫傳遞給地方,同時加強地方救災人員的培訓,讓地方面對災難時有能力判斷哪些區域可能會有災情損失,和中央一起合作救災。
未來展望:災害資訊多管道傳送
2013年汛期前,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會開始進行災害風險資訊的多管道傳送,未來將和Google合作,藉由Google平台做為資訊的流通傳播媒介,讓民眾不需要具備使用專業地理資訊系統的能力,只要會使用Google的平台介面,便能獲得災害資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希望能藉由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方式,連結國內各有效資訊通路,有效改善防災資訊的流通性,創造出具台灣特色的防災產業、防災文化,以及防災在地措施。
李維森說:「防災就是個與時俱進的議題,災害在演變、社會在演變、民眾的心態在演變,資訊在裡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防災的進步是很慢的,往往5年、10年才有較明顯的里程碑。」台灣在世界上的救災能力數一數二,而且台灣各部會全力支援,共同合作建構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在世界各國中非常難得。下次災害發生時,也請多給這些防災第一線的救災人員多一點掌聲!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 |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災害潛勢圖(6)
開放資料(3)
防災(7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