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無用嗎?沒關係,熱情玩心才是創新力養成的碁石─Maker Faire Bay Area 2015

105/03/16 瀏覽次數 3971
創新創業已經成為目前台灣最火紅的運動,從政府單位、企業到學校,無不瘋迷這股熱潮。但創新真的如此簡單? 而創新就能創業嗎? 羨慕著矽谷的創業風潮;能「從0到1」的創新能量,台灣想追隨矽谷腳步,是朝向台灣產業的下一步?還只是東施效顰? 矽谷遍地開花的創新到底如何養成,或許到了最強調民眾參與、與基礎教育的「Maker Faire」發源地Maker Faire Bay Area能一窺究竟。看看台灣的創新創業之路還缺哪塊碁石?

2005年Dougherty和他的團隊,發起MAKE雜誌,為科技DIY社群提供很好的觸媒,這股復興美國DIY文化的風潮,逐漸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自造者運動」。「自造者運動」號召不論老少、專業或業餘將創意泉源實踐,藉著發揮個別、相互的創意來解決世界上大小問題,以製作行動來回應人類生活的需求。

Dougherty同時也開創了Maker Faire,將它定位為闔家適宜的節日,就像一場嘉年華,邀請Maker互動同歡、展現創意。2015六月,第十屆Maker Faire Bay Area在San Mateo Fairgrounds舉辦,不僅是目前全世界最大,也是Maker faire的發跡地,每年吸引全美的Maker到此交流。這些Maker多是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在當中創作產品、賦予價值。甚至有些Maker最後成為創業家。

「在Maker Faire Bay Area就像是到了共創版的Disney,充滿有趣的驚奇,但有一半以上的創作卻很無用 (useless) 。」同行的台灣夥伴相互分享了這個感受。像是網路上有名的曼陀珠可樂噴泉在這裡成了一場大型的互動秀;三層樓高的鐵皮噴火機器人在會場入口迎賓等。
  
這個「無用」的評語,其實背後代表著文化的差異,深植於文化中的”先天下”的精神,讓台灣(華人?)的教育學生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在產出想法時先以有沒有用來評價,這樣的價值觀在迥異的美式文化中凸顯了出來。但培養一個具有創意力、有能力開展「從零到一」創新的人,到底需要哪種文化土壤?
 
IDEO所提出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創新創業中一股思潮,David Kelly「IDEO創辦人」提出一個成功的創新要符合三個面向,包含:技術可行(Viability)、商業永續(Feasibility)、使用需求(Desirability)。一項創新對使用者來說至少要可用(useable)才會被採納,如果能好用(useful)就更具競爭力,但在這個取代品過剩的年代,能引發使用著的渴望的滿足(Desirability)才是最高的層次的創新。

如何養成能「創造出讓人驚嘆、渴望的創新,進而成為好的創業題材」的「人」,遠比現在有多少創意/專利重要,因為一旦人才養成,才有可能在瞬息萬變的創業過程中不斷演進。而這樣人才的養成除了專長的培養外,或許就是不論對錯、沒有目的的玩心開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啟動人人「自造」的新時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許喬斐
校閱:楊斯嵐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