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寓教於樂有沒有這麼難?!——《嚴震以待》桌上遊戲的誕生與成長

107/09/10 瀏覽次數 8040
「好玩的桌遊通常都沒什麼教育意義,有教育意義的桌遊通常都不好玩。」這是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以教學目的而設計的桌遊,往往缺少玩家互動的樂趣,而顧及遊戲本身的娛樂性,往往難以兼顧其中的教學內涵。因此在設計《嚴震以待》時,我們絞盡腦汁思索如何在不影響娛樂性的前提下,還能將地震相關知識烙印在玩家的腦海中。
 
臺師大陳卉瑄教授團隊的《嚴震以待》桌上遊戲於2018年9月上市囉!完整版外盒會有全新樣貌,請上台灣地震學園臉書粉絲專頁查看最新消息! (資料來源:林承恩,攝影:沈佩泠)臺師大陳卉瑄教授團隊的《嚴震以待》桌上遊戲於2018年9月上市囉!完整版外盒會有全新樣貌,請上台灣地震學園臉書粉絲專頁查看最新消息! (資料來源:林承恩,攝影:沈佩泠)
 
2013年初,當我正被指導教授追殺碩士論文時,不小心跌入桌上遊戲(board game)的萬丈深淵,至今仍深陷其中。桌上遊戲又稱為不插電遊戲,顧名思義就是不用電力也能進行的遊戲,最經典的莫過於規則千變萬化的撲克牌、各種棋類,甚至是東方人鍾愛的麻將。歐美地區的桌遊文化發展已久,然而臺灣的桌遊市場在近十年才漸趨成熟。隨著熱情玩家的積極推廣、代理商的逐步引進,以及數量漸增的中文翻譯版本,桌遊漸漸成為親朋好友聚會時的活動選擇之一。
 
當桌遊在臺灣越來越普及,開始有教師想將桌遊融入教學,意欲活化教材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2015年底,由臺灣師大地球科學系陳卉瑄教授領軍的台灣地震學園為積極在課堂推廣地震科學,開始聚集一些高中教師、地科系研究生,共同開發一套寓教於樂的地震桌遊——《嚴震以待》。
 
在《嚴震以待》桌遊發展過程中,製作團隊始終堅持「真實、樂趣、地震科學」三者兼備,每個環節無不絞盡腦汁,為的是以最契合臺灣真實情況的方式傳達地震科學知識,但又能保有桌上遊戲的樂趣。
 
煞費苦心的《嚴震以待》桌上遊戲製作歷程。 (資料來源:林承恩,繪圖:沈佩泠)煞費苦心的《嚴震以待》桌上遊戲製作歷程。 (資料來源:林承恩,繪圖:沈佩泠)
 
「真實、樂趣、地震科學」是《嚴震以待》桌上遊戲的三大特色,也是製作團隊的堅持。 (資料來源:林承恩,繪圖:沈佩泠)「真實、樂趣、地震科學」是《嚴震以待》桌上遊戲的三大特色,也是製作團隊的堅持。 (資料來源:林承恩,繪圖:沈佩泠)
 
   絕對有「感」的遊戲機制
 
為了讓更多玩家一起遊玩,也使老師便於教學,《嚴震以待》製作團隊將遊戲人數設定為二至六人。與傳統桌遊相比,此款遊戲人數偏多,因此在遊戲機制上就得下足功夫,避免輪轉時間過長、讓玩家失去興致。遊戲開始時,是以類似大富翁的遊戲模式進行,為了讓玩家對地震有切身的感受,「蓋房子、倒房子」成了遊戲的主幹。首先,玩家會於建設階段選定喜歡的臺灣行政地區,開始建造並強化房子。接下來的災害階段,則必須面臨各種不同類型的天災人禍,努力讓房子不要倒塌。在這個階段,風災和震災是兩大元凶,而浩劫餘生的建築物將在後續生產階段帶來獎勵性的建材,讓玩家能修補建築物。在遊戲的最後,計算玩家旗下所有建築物的分數,總分最高者成為贏家。
 
《嚴震以待》遊戲流程,由三個階段循環進行,並會在某次的災害階段觸發結束機制,直接進入結算階段。 (資料來源:林承恩,繪圖:沈佩泠)《嚴震以待》遊戲流程,由三個階段循環進行,並會在某次的災害階段觸發結束機制,直接進入結算階段。 (資料來源:林承恩,繪圖:沈佩泠)
 
   必不可少的真實考究
 
建設階段有兩大不可或缺的卡牌——行政區卡及建築卡。十八張行政區卡代表玩家可以在臺灣版圖中選擇的建設地區。為了忠實呈現這十八個行政區的真實地質條件,反映強地動場址效應、地質相關災害潛力和地形條件,以還原它們的地質強度及特色,一開始設計團隊閃過的念頭是「臺灣地質圖」!若能仿照地質圖,把臺灣所有地質特性呈現於遊戲中,一定非常厲害!然而挫折也接踵而至。由於地質狀況是不分疆界的,甚至同個行政區也可能包含不同的組成成分與特性,歸納上非常困難。再者,要是不慎讓花東地區的行政區卡上出現「都巒山層」這種沒人看得懂的專有名詞,將會是多麼可怕的景象!因此幾經討論,我們決定只標記該分區內「所佔比例最高」的地質條件,並加上簡單的文字說明,讓玩家在認識該地地質特色之餘,又能保有遊玩的興致。倘若地科或地理老師想將《嚴震以待》融入教學,則可另作補充,或請學生還原完整的臺灣地質特性,並探討其和震災、風災的相關性。
 
另外,為反映各行政區的發展程度與增加遊戲變化,我們將行政區卡分為三種:六都、一般縣市及離島。三種行政區卡上可興建的建築物數量分別為三棟、兩棟、一棟。六都能興建較多建築物,但地質條件大多是鬆軟的沉積層。離島地質條件較佳、多為堅硬的基盤,但只能興建一棟建築物。如此一來,就能大大增加玩家進行策略思考的彈性。
 
《嚴震以待》的亮點之一是建築卡。遊戲中七十六張建築卡都是臺灣真實存在的建築物,皆不重複且各具特色。為保留各建築物的特色並具有一致性,繪師精心重繪、選擇用單色塊填充,以讓玩家輕易辨認。精心繪製的成果,讓建築卡在推廣期間意外地非常吸睛!為此製作團隊還另外出版了建築物集錦資料夾,深受玩家喜愛。
 
若有機會至臺灣各地旅遊,不妨帶著你的建築卡與本尊合照,來一場七十六張建築卡與實景合體大挑戰吧!
 
當赤崁樓遇見赤崁樓。《嚴震以待》蒐羅全臺共七十六棟著名建築,等你來配對! (圖片來源:林承恩)當赤崁樓遇見赤崁樓。《嚴震以待》蒐羅全臺共七十六棟著名建築,等你來配對! (圖片來源:林承恩)
 
   臺灣天災點將錄之事件卡
 
災害階段時,所有玩家必須共同面對突發的天災人禍。為了緊扣地震災害與地震科學教育,設計團隊特別篩選臺灣歷史上十大著名地震事件,包括歷史悠久的1694年康熙大地震、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1951年花蓮—臺東地震系列、1999年令人餘悸尚存的集集地震等。我們將這十個地震的震度表換算為對建築物的傷害值,放入遊戲中。當玩家抽到地震卡時,必須從對照表中找到自己建築物所在行政區的傷害值,以扣除建築物的強度。若建築物強度歸零,房子就倒囉!不過別擔心,要是你的房子倒了,政府會好心補助你一棟的!每張地震卡上都會載明地震的發生時間、位置以及規模等基本資料,玩家可以邊玩遊戲、邊認識這些臺灣人民無法逃避、只能勇敢面對的天災。
 
將大地震在各地區的震度換算為傷害值。若是抽到這些地震事件卡,就會對照此表扣除玩家建築物的強度。 (圖片來源:林承恩)將大地震在各地區的震度換算為傷害值。若是抽到這些地震事件卡,就會對照此表扣除玩家建築物的強度。 (圖片來源:林承恩)
 
為使遊戲多元發展,除了地震事件,我們也加入歷史中赫赫有名的天然與一般災害,如2009年由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八八風災、2014年臺灣的研究船「海研五號」於澎湖外海沉沒等。希望玩家在認識歷史事件之餘,也能有所警惕,了解臺灣是塊脆弱的土地,需要堅強的我們一同守護。
 
當然,總不能讓整款遊戲如此沉重,變成臺灣災難全紀錄。事件卡中還有許多可以強化自己建築物的「好卡」,如彎曲管線設置、結構補強等。當玩家在修補自己的房子時,也能知道為了加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人類在工程上有許多新興科技蓬勃發展。別忘了,我們的桌遊就是要力求「真實」呈現!
 
   讓教具成為玩具的玩家互動設計
 
當我們只聚焦在科學知識的傳遞上,就會慢慢失去娛樂性質,讓這款遊戲變成單純的教具而非玩具。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在事件卡中設計了增加玩家互動的陷害卡、幫助卡,讓玩家可以彼此結盟或為敵,畢竟有競爭才有樂趣嘛!另外,設計團隊也創造了六個獨一無二的角色,讓他們能在遊戲中發揮所長,「打擊異己、提升自己」,為取得勝利不擇手段!
 
《嚴震以待》完整內容全曝光,近200張卡牌高成本製作,是一款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的桌上遊戲。 (圖片來源:林承恩)《嚴震以待》完整內容全曝光,近200張卡牌高成本製作,是一款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的桌上遊戲。 (圖片來源:林承恩)
 
   彙整玩家回饋作為精進的動力
 
自從2016年7月測試版《震後大地主》完成後,我們就拿著PowerPoint製作、印表機直接輸出的草創版本到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廣,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小小孩的喜愛。看著小學生玩得不亦樂乎,陳卉瑄教授開心的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這款桌遊成為9歲到99歲玩家都會喜歡的桌遊!」待作品成熟,桌遊名稱也正式改名為《嚴震以待》,接下來就是馬不停蹄的各地巡迴推廣。最重要的階段在2017年暑假,台灣地震學園與翰林出版合作,分別在臺北、臺中及臺南舉辦教師研習,除了分享《嚴震以待》的桌遊設計理念和教學構想外,也蒐集老師們的回饋意見。經過彙整後,我們將遊戲規則、卡牌、道具、說明書全部修正,準備以全新面貌與大家相見。
 
測試版《震後大地主》首度於公開場合亮相。 (圖片來源:林承恩)測試版《震後大地主》首度於公開場合亮相。 (圖片來源:林承恩)
 
進廠維修的《嚴震以待》將於2018年9月21日正式上市,可以買得到囉!去哪裡買?怎麼買?敬請鎖定台灣地震學園粉絲專頁。這是一款邊玩還能邊學臺灣地震知識的桌上遊戲,希望大家會喜歡!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科普資源整合運用與推廣整合型計畫」執行團隊執行編輯)
 
審校:陳卉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