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北極融冰 引發資源爭奪和暖化問題
103/02/13
瀏覽次數
14032
張時健
|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與傳播研究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樺
|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科學教育所
新聞報導
美國和許多國家在北極圈看見新的商機與挑戰。由於北極永凍層的冰融解,新的航路打開,意味著儲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與礦藏可望開採;但沿海居民因此遭到新的威脅,國家安全也將成為問題。
北極圈人類活動漸增,衍生的關鍵問題與解答。
北極冰層不斷融解,世界各國積極地開闢新航道以及天然資源。美國地質研究報告指出,該地區蘊藏約佔全球三成的未開發天然氣,以及一成五的石油。在夏季,歐洲船隻行經俄羅斯沿岸的西北航道,成為通往中國、亞洲的捷徑,這要比原本走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到印度洋的速度快許多。走格陵蘭和加拿大間的西北航道,也可大大縮短荷蘭鹿特丹港和加州之間的船運時間。預期北極會有更多的石油、天然氣鑽探與科學探勘活動,甚至大型郵輪也可定期往返這一海域。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指出,今年北極圈溫度上升不若以往,但這是特例,因為長期的暖化趨勢未變且不容樂觀。1960年代以來北極溫度上升3.6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使得魚群北遷、永凍層也開始融化,有些地方長出綠色灌木,馴鹿數量下降、冰雪變少,某些魚種數量增加、生長季也延長了,這些都是前所未見。
隨著北極開發成為可能,外界擔心北極可能軍事化。大致來說,北極會議(Arctic Council)的8個會員國(美國、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冰島、加拿大、丹麥)都表示願維持北極圈和平,並簽署協議共同開發石油。然而,增加的軍事活動最終可能導致區域衝突。2013年1月時,俄國總統普亭指出,該國在北極露臉是要回應美國海軍在當地的活動。其他國家在北極也有軍事活動。
北極沿海各國都有權主張他們海岸線向外延伸200英哩的大陸棚為領海。如果他們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一員,還可以主張更多的領海範圍。美國沒有簽署該公約,所以無權作此主張。然而白宮的北極策略報告指出,美國可延伸大陸棚領海達六百英哩,從阿拉斯加北側鄰北冰洋的海岸起算。
俄國2001年提出主張,認為海底的羅蒙諾索夫海嶺(Lomonosov Ridge)是其領土延伸。莫斯科計畫明年以更多科學資料,重申該主張。明年丹麥也打算主張對北極與北極圈內部份地區的主權。本月稍早時,加拿大延伸它在大西洋下的海床,與北極圈地界重疊,它還想提出更多說法,把北極納入版圖。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北極冰融情況也日趨嚴重,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2012年的資料,北極每年消融的海冰面積高達26萬平方公里,估計2050年北極冰層變薄,連一般船隻無須破冰都能橫渡此海域。
富含礦藏的北極一旦冰融,無疑是打開資源開發的大門,天然氣、石油及各種金屬礦藏,漁業資源和航道等資源的開發,都因此成為可能。
北極冰融,不僅是全球暖化的結果,也可能進一步加劇暖化問題。科學家指出,北極是受到暖化衝擊最大的區域,原本被冰雪覆蓋的北極,可以將80~90%的陽光反射回去,一旦冰雪因暖化而變少,地表吸收熱能便增加,地表溫度上升、冰雪量變少,海水因此儲存更多熱能,使得海冰不易形成,這樣的惡性循環,將造成北極的永凍層融化加速。
北極冰凍土地占全球陸地面積20%,原本由厚厚冰層覆蓋的土壤內,有大量的枯萎植物和動物遺骸。一旦冰層解凍,這些有機物接觸到氧氣,會被細菌分解,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這些溫室氣體的產生,會加劇全球暖化問題,一旦全球暖化超過門檻後,也將引發難以控制的極端氣候和氣候災難。
為了避免各國競相爭奪北極圈資源開發,綠色和平正推動北極成為全球保護區,以保護居住於北極圈內400萬居民的生存權,以及隨著開發可能加劇的冰融問題。(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
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永凍層(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9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Wi-Fi 不只能用來上網?看它如何成為居家照護與入侵者偵測的幕後功臣——專訪謝宏昀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