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全球氣溫屢創新高,高溫警報此起彼落。臺灣亦不例外,都會區在炎熱天氣中更形惡化,都市熱島效應讓市區溫度普遍比郊區高出攝氏 2 至 4°C,民眾對空調依賴日益加劇,推升電力消耗與碳排放,形成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
如果說城市是病了的生態系統,該如何設計「療癒」它的處方?以植物為核心的都市綠基礎建設,正在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與提升居住品質的關鍵策略。臺灣也逐步跟進,從綠屋頂、垂直森林到生態廊道,不僅是景觀工程,更是結合建築、都市計畫與生態科技的整體解方。
都市熱島效應與綠地危機
以下數據來自近年不同年度的調查,供比較參考,根據中央氣象署與環境部統計,臺灣夏季都會區日最高氣溫明顯上升,並呈現長期趨勢;與此同時,六都綠地覆蓋率普遍偏低,甚至不及基本法定標準。《都市計畫法》建議都市綠覆率應達 10%,以 2018 年為例,六都實際綠地覆蓋率多低於此一標準,排名最高的高雄市也才 7.89%,相較於許多國際主要城市都將提升綠地 20-30% 視為重要政策方向,我們需要警惕並提出積極的倡議。(註:綠地覆蓋率 Relative surface area of green spaces in the city 為都市內綠地占比,與法規中建築基地面積的綠化比例之綠覆率不同)
以 2023 年為例,臺北市人均綠地面積約為 5.4 平方公尺,依 WHO 建議標準,每人最低應有 9 平方公尺的綠地。若排除遙遠山區,市民日常可及的綠地更加匱乏。長期缺乏自然環境暴露與綠色刺激,被心理學界稱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所謂「大自然缺失症」,並非醫學正式診斷,而是由生態學者 Richard Louv 在著作《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中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現代人遠離自然所帶來的心理、行為與社會互動問題。
此外,都市生態系也日益脆弱。高溫與空氣污染改變微氣候環境,使得部分原生植物難以生存,導致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都市行道樹品種單一,無法有效對抗病蟲害,加劇綠化系統的脆弱性。
綠屋頂與垂直綠化的生態效益
為了逆轉過熱,在有限的都市空間內增加綠覆率,「綠屋頂」與「垂直綠化」成為重要手段。
綠屋頂為屋頂的覆土綠化,依植栽土層厚度可分為淺層式與深層式。淺層式適合種植臺灣海濱或高山地區的耐旱植物,如蔓荊、越橘葉蔓榕、車桑子等;深層式可植灌木或喬木,具更高的生態價值,但對建築結構要求較高。綠屋頂能提供天然隔熱層,有效降低屋內溫度,節省空調能源。根據建築研究所實驗數據,綠屋頂可降低夏季屋頂表面溫度 15 至 40°C。聯合國環境計畫研究更指出,當城市綠屋頂面積達 70%,最多可顯著減少建築冷卻用能,進而帶來高達 80% 的二氧化碳減排效益。
此外,綠屋頂具備雨水滯留功能,可減緩逕流,降低都市淹水風險。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 CO₂ 並吸附空氣污染物,有助改善空氣品質。對都市野生動物而言,綠屋頂更成為新的棲息空間,補足破碎化的生態鏈結。
垂直綠化則適用於牆面與陽台,藉由藤蔓類植物搭配網架或植栽牆設計,不僅美觀、遮陽、導風,也能緩解牆面熱負荷。臺灣可以使用的植物如葛藤、山素英、百香果,具物候變化,選擇時也可考慮食用性。垂直綠化也具園藝療癒功能,能有效降低居民心理壓力。
生態廊道:讓生物與人類共行
城市不該只屬於人類。透過生態廊道的建立,能讓動植物得以遷徙、覓食與繁殖,同時也形成都市中的綠色通道。
生態廊道是由連續綠地與植栽所組成的生物活動帶,不僅有助維持物種多樣性,也改善局部氣候。植物蒸散作用可降低周邊溫度達 1 至 2°C。結合人行道、自行車道與休憩空間,讓市民在行走中接觸自然、改善健康。
2024年,林試所盤點臺北市的行道樹與河濱綠地,發現常見五大行道樹依序為:榕樹、茄苳、樟樹、楓香與臺灣欒樹。大安區木棉、內湖區大花紫薇、松山區菩提樹等,呈現明顯的區域集中分布。但文山、大同、內湖等區人均綠樹分配明顯不足,需優先改善。而在廊道的設計上,應避免空間切割造成動物路殺事件,善用藤本灌木草本植物,創造出通聯的立體空間,是未來需努力的方向。
圖說文字:林業試驗所執行韌性都市林的計畫,其中都市林植物物候應用計畫主要盤點都市森林及其物候狀態。
科技試驗與監測的成果
近年來,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保育中心在高雄與臺中設立綠屋頂實驗場域,測試臺灣原生植物在綠化應用上的適應性。結果顯示,密花苧麻、蔓荊與單花蟛蜞菊等植物生長良好,具潛力作為未來綠屋頂標準植物。研究也指出,土壤基質對屋頂植物生長至關重要。現行輕質土配方中的棉絮比例偏高,導致排水性不足。未來須透過材料改良,提高植物根系環境的穩定性。
除了植物試驗,都市綠化策略也借助數位科技升級。結合無人機空拍、GIS 系統與感測器,可即時監測植栽生長、土壤濕度、溫濕度變化與碳固定量,為綠生活政策提供數據依據。另外,臺北植物園和臺北 NPO 聚落合作,在屋頂上的可食花園苗圃中種植原生受脅的稀有植物,這類的公民參與,讓綠屋頂或綠牆的設置也能成為公民科學的場域。
他山之石: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實踐
在亞洲,臺灣都會可借鏡的最佳範例是新加坡。該國早於 1967 年即提出「花園城市」願景,也曾來臺北市學習種植行道樹,1975 年頒布《公園與樹木法》,在住宅、道路、停車場大量種樹,到了 1998 年,綠樹成蔭,綠化政策改為「花園中的城市」,綠覆率達 50%,成為全球最綠的都市,近期更於 2021 年發布《綠色計畫2030》,提出「自然中的城市」願景。
新加坡實踐的具體目標包括:2030 年前新增 1,000 公頃綠地、建立 387 公里綠色走廊與 210 公里自然之路、確保每戶 400 公尺範圍內就有綠地,打造「10 分鐘到公園」的生活圈。
2024 年開幕的裕廊湖花園(Jurong Lake Gardens),為新加坡第三座國家公園,佔地 90 公頃。園內融合植物園、濕地保育、食農教育與療癒花園,並為新加坡的殖民前、馬來、印度、華人等族群設置記憶植物區,如香蘭葉、九層塔、茉莉等植物芬芳,透過嗅覺與觸覺引發情感共鳴,成為長者與家庭的綠色照護園。
圖說:新加坡2024年開幕的裕廊湖花園(Jurong Lake Gardens)。圖片來源:董景生研究員提供
新加坡的公園連道(Park Connector Network, PCN)亦成為世界典範,將住宅社區、公園、商場以綠廊相連,引進各種植栽綠化技術,建立長達 387 公里的綠帶,讓生活與綠地完全連結,促進生態連結與全民綠生活。
未來的城市,必須會呼吸
臺灣推動都市綠生活的技術與制度條件正逐步完善。面對氣候危機與都市品質下降的雙重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城市設計的價值—不是更多道路與混凝土,而是更健康的綠空間、更智慧的自然配置,除了人還要考慮更多的動植物,成為白鼻心、各種蜂與蝶等生物都能繁衍的都市棲地,適地適種順應在地環境的多樣性植物。
想像一下,生活在一個「會呼吸」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清晨,你被窗外傳來的鳥鳴聲喚醒,窗外是垂直綠化的牆面,綠葉輕輕搖曳。走到陽台,屋頂的空中花園已為你提供了天然的遮蔭與涼意,讓你無須開啟空調。你從自家的小菜園採摘香草,沖泡一杯清茶,開啟美好的一天。
上班路上,騎單車行經的街道,兩側是綠意攀附的生態廊道,河岸邊開滿花朵,空氣中彌漫著植物的清新氣息。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城市不再只是人類的單一空間,而是多種生命共存的棲息地。夜晚,城市熱度不再難以消散,你可以在社區公園散步,公園是充滿層次的複合式生態系統,有喬木遮蔭,灌木叢提供昆蟲躲藏,生態池塘緩解熱度。空氣淨化後,夜空的星光也變得更加清晰。在這樣的城市裡,生活不再被動承受高溫與污染,而是主動參與自然互動,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都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只要我們凝聚共識,積極促進改變,綠生活不會是遙遠的夢想,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感知與實踐的未來日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董景生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