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吉光片羽─歷代古陶瓷探微
105/05/03
瀏覽次數
1544
謝明良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看過唐三彩陶俑的人,無不對其鮮燦奪目、淋漓盡致的施釉作風,以及生動的姿態留下深刻印象;而見過宋代汝瓷的人,相信也能對五代後周世宗「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描述心領神會。前者以縟麗迸射的色彩呈現出盛唐繁華;後者則反映宋朝文人崇尚自然、雅好清淡的品味。不論艷麗或樸雅, 都是當時陶瓷工藝的輝煌成就。
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從目前所發現最早的河南新鄭斐李崗出土的陶器算起,至今約有八千年。而燒製青瓷的技術則至東漢才臻成熟。陶與瓷都是利用黏土塑形,再經火燒結而變堅硬之物,然而瓷器因原料的揀選、燒製技術及釉料配製方式的不同,使其具有吸水率、透氣性低及亮滑的外表,展現與陶器不同的質感。
回顧中國陶瓷歷史,從原始社會陶器的古樸渾厚;漢、唐陶瓷的雍容博大;宋、元瓷器的精美靜雅;明清製品的秀麗纖巧,再再投射歷朝歷代的藝術品味和科學成就。及至今日,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陶瓷堅硬、不可燃、不生鏽、可任意成形的優點被挖掘、轉化,也開始在建築、醫療器具、航太工業等各項產業領域中發光發熱。綜觀人類物質文明的演化歷程,陶瓷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幾乎涵蓋政治、經濟、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
透過古陶瓷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抽絲剝繭,找出不同時期的特性。為了揭開隱藏在古陶瓷中的祕密,研究者以拓荒者之姿,走遍各地遺址和買賣市場。當他們發現形制完整的古物固然欣喜,但即便是在荒煙漫草間找到的陶瓷殘片,也會被當作可以微觀歷史的吉光片羽,甚至成為課堂上的標本教材。本次展出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收藏的19件古物,內含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壺、西漢陶馬、唐代題詩枕、明代安平壺、清代青花杯等,時間縱深長達四千年。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這些古陶瓷,和您一起穿越時空,一探古人的生活景況,從中領略不同朝代的文化藝術和賞鑑觀點。
壺
盛裝酒漿、茶水或其他東西,形制多半呈小口大腹
出自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雙耳壺」,隱隱透露數千年前的古樸之美。
遼代的「綠釉陶扁壺」,於胎土外層施以綠釉,展現契丹民族的工藝特色。
1920年代以來,在台南安平古堡大量出土的「安平壺」,是中國陶瓷史上少數以台灣地名命名的施釉罐,灰白釉或略閃青色調的青白釉別具素雅風韻。
皿
泛指裝盛東西的碗碟杯盤等
宛如現代點心格盤的「青瓷槅盤」,年代約為西元4、5世紀的東晉時期。
六朝後期,白瓷出現,同時南北各地窯業俱興。其中,浙江越窯所燒製的瓷器呈現如玉質感,「越窯青瓷五花口碗」除依稀可見青黃溫潤釉色外,其表面黏附了來自台灣海峽的貝殼,讓我們對它有一份特殊的親切感。
「青白瓷盞托及小杯」中的盞托又稱茶托,是一種以「托」和「盞」(茶碗)配套使用的茶具。為避免燙手,盞托可說是宋人飲茶必備之物。
瓶與罐
形制上或許不同,但大都用來取水或裝食物
「繭瓶」頸細短、腹形如蠶繭,最早出現在戰國中期,至秦代到達鼎盛,約在西漢中期之後消失。學界一般相信,繭瓶是秦文化典型器物。
為了增加美感,灰陶器表面常見劃花、堆紋、彩繪、塗色等裝飾技法,但最具特色的還是如「灰陶彩繪罐」這種在低溫陶胎上彩繪的裝飾。
「四神十二時貼塑素燒瓷罐」以不上釉的素燒模樣呈現,器身肩部的裝飾帶有10個人形貼塑、近口沿處一圈有狀似龍形和鳥形的貼塑。。
俑
依中國古文獻記載,「俑」本來是指外觀似人的偶像,不過,近代學界為了便於分類,就將各類動物像或所謂的鎮墓獸都納入「俑」的範疇。因陶土隨處可得,陶塑易於模仿擬真,盛行於漢唐之間的俑作,數量上以陶俑占大多數,主要的功能是用來陪葬。藉由造型豐富的陶俑研究,不僅可窺見當時的喪葬文化及其所反映出的社會風俗,陶俑同時也是理解古代服飾、樂舞、儀仗或家畜品種等各個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本展的「陶狗」、「陶馬」、「裸體陶人俑」、「女跪坐陶俑」、「女子陶立俑」都是漢代的陶俑,讓我們得以略探漢朝時期的生活情景。
焚香器具
「博山爐」是中國漢、晉時期,漢民族於民間常用的焚香器具,可用來薰衣、薰被以除臭和避穢。「陶博山爐」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呈山形。當煙氣從山形陶蓋中散逸繚繞,似山在虛無縹緲間,給人宛如置身仙境之感。
展示圖文
展映實景
企劃製作
監製:科技部
策展: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謝明良教授
視覺設計: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文字審訂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謝明良教授
著作權
科技部
推薦文章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