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類型的冷卻,是使用一種稱為冷媒的工作流體,把它放入一個密閉的迴路當中,進行一連串的循環步驟。首先需要提供能量以壓縮氣體到較高的壓力,此時溫度伴隨升高,熱量隨之傳遞到周遭,因而造成冷凝變為液體,再經節流閥減壓繼續降溫,待降到比環境溫度更低時,冷藏室溫度即可降下來,也就是把冷藏室的熱量移走,於是冷媒流體又蒸發為氣體,完成一整圈的循環。在這個程序中,輸入的功是W,移除的熱量是Q1,所以可以定義一個效率值Q1/W,即「表現係數(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或稱「能源轉換效率」,。因為移除的熱量來自液體蒸發,其數值可以很大,所以這個數值會大於1,一般在2~7之間,當然此值是越高越好。空調與食物保鮮、冷凍是這一類的主要用途,在這一類的設備中, 經常可以看到一片一片的散熱片,以提供較大的表面,幫助熱量的傳遞。
一九七二年荷登(H. B. Holden)及色格(Brit J. Surg)合作開發出早期的冷凍探針,藉著通入氧化氮來產生冷凍效應。氧化氮的沸點是攝氏零下88.4度,熔點是攝氏零下90.8度,入口處是攝氏零下20度,由於焦耳—湯普森效應,在氣體噴出口(尖端)可達攝氏零下80度的低溫,而後因吸熱而在出口處升溫到攝氏零下10度。若無焦耳—湯普森效應,恐無法形成低於攝氏零下40度的溫度,而氣體噴出口大約只能達到攝氏零下15度,這溫度是無法完全殺死癌細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