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沒有電阻的材料–超導材料
98/09/08
瀏覽次數
18832
蘇明德
|
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
金屬是電的良導體,電阻比較小,尤其是銀、銅和鋁。但是日常所用的導電材料都有電阻,因此在輸電過程中會有大量的電能損失,甚至達總電能的 15%。零電阻的超導材料便成為人們最期盼的東西。
在尋找超導材料的過程中,首先想到的是金屬。科學家發現金屬的電阻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因此在超低溫下或許可獲得較小的電阻,甚至是零電阻。隨著超低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獲得了不同程度的低溫,如攝氏零下 140 度(133K)的液氧溫度、零下 196 度(77K)的液氮溫度、零下 253 度(20K)的液氫溫度、零下 263 度(10K)的液氦溫度等。這些超低溫技術為超導材料的發現創造了成功的條件。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昂納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教授在研究金屬汞的低溫性能時發現,當汞的溫度降低到 4K 時,電阻會下降到零。人們把這種零電阻現象叫做「超導性」,具有超導性的材料叫做「超導材料」,而出現零電阻的溫度叫做「超導溫度」,並用符號 TC 表示。因此,金屬汞成了人類認識的第1個超導體,從此探索和研究超導材料成為科技界的熱門課題,昂納斯教授也因這項成就在 1913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什麼超導體達到「超導溫度」時會完全失去電阻呢?金屬導電是由於金屬晶體的自由電子在電場的作用下做漂移運動,在漂移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就是電阻。當溫度下降時,金屬晶體的原子趨於被「凍住」,兩個自旋相反的自由電子會因與晶格作用出現微弱引力而趨向形成「電子對」,而且電子對之間也會出現弱的組合而趨向有序化(玻子凝結),這些變化會因溫度持續降低而增大。
當溫度降到臨界溫度以下時,這些高度有序化的自由電子會沿一定方向暢通無阻地流動,在宏觀上就表現出零電阻的現象。這有些像(但不完全像)電影院散場時,如果大家毫無秩序地湧到出口處,往往會塞在門口,很難出去;反之,若大家排好隊有秩序地出場,就會十分順利,毫無阻力。
從 1911 年首次發現超導體到現在,人們已知的超導材料僅單一元素就有三十多種,其中部分是金屬,至於超導合金和超導化合物則已有數千種。
研究顯示所有的超導材料都要達到超導溫度以下才能產生超導性,而且超導溫度都很低。通常把需要採用液氦(10K)做為冷卻劑才能產生超導性的材料稱為「低溫超導材料」,而需要以液氮(77K)冷卻的則稱作「高溫超導材料」。最早發現的金屬汞的超導溫度是 4K,需要用液氦做為冷卻劑,這一溫度幾乎已是人類所能達到最冷寂的境界,但在如此低溫下很難找到它實際的用途。
因此,人們迫切希望能有高溫超導材料的存在。1986 年,瑞士科學家發現鑭、鋇、銅氧化物的化合物(La-Ba-CuO)具有超導性,它的超導溫度是 35K。雖然稱不上是高溫超導材料,但從此打開了從金屬氧化物中尋找高溫超導體的大門。接著,科學家又發現釔、鋇、銅氧化物(Y-Ba-CuO)在 90K 也具有超導性,人類終於獲得了高於液氮溫度的高溫超導材料。這項發現引起世界轟動,揭開了全球性的超導熱。
目前,新的超導金屬氧化物系列不斷湧現。人們用鈧(Sc)代替釔(Y)、用鍶(Sr)代替鋇(Ba),並在金屬氧化物的配比方面進行調整,結果發現鉍、鍶、鈣、銅氧化物(Bi-Sr-Ca-CuO),以及鉈、鋇、鈣、銅氧化物(Tl-Ba-Ca-CuO)等材料,都可以達到 120K 以上的超導溫度。
現在,人們更進一步期盼室溫超導材料的出現。因為室溫超導材料具備了實用化和工業化的價值,對現代科學技術,如電力輸送、超導發電機、大型電子計算機、磁浮高速列車、核融合反應控制等領域,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電力輸送
應用超導材料於電力輸送,是人們首先想到的用途。從發電站把電力送到用戶端全靠電線、電纜,但現在所用的電線和電纜都有電阻,電力因此而損耗,而且損耗量相當大,幾達百分之十五。將來若能改用超導材料做電線和電纜,由於電阻為零,輸電過程中就不再有電力損失,那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
超導發電機
「超導材料」應用的第2個構想,是製造超導發電機。目前,發電機單機的功率是 1 百萬千瓦,預計到 21 世紀末需增加到 1 千萬千瓦,這個規模以現有的發電機是無法達到的。發電機的重要零件是線圈和磁體,由於導線中有電阻,發電過程會導致線圈嚴重發熱,發電容量越大,線圈發熱現象也會越嚴重。很明顯的,發電機的線圈是影響發電容量的重要因素。如果這些線圈能改用超導材料,發電過程中線圈就不會發熱,發電容量自然可以大幅提高了。
磁浮高速列車
「超導材料」應用的第3個構想,是製作磁浮高速列車,這種列車的時速可達 500 公里以上。列車的速度始終受到車與地面之間摩擦力的束縛,除非使列車懸浮,否則列車的時速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磁浮高速列車的構想也就奠基於此。
但怎樣才能把行駛中的列車托起來呢?研究超導的學者進行了一個著名的磁浮實驗。他們製作了一個圓形鉛環和一個小鉛球,再以一個叉子做為磁感應體。當鉛環和鉛球的溫度降到超導臨界溫度以下時,鉛環和鉛球都會變成超導體。這時若通過電磁感應使鉛環中產生電流,鉛環周圍就會產生磁場,這磁場又感應鉛球產生電流,使得鉛球周圍也產生感應磁場。這兩個磁場的排斥作用,使鉛球受到向上的斥力而飄然升起,當達到一定高度後就懸在鉛環的上方不動。
根據上述的磁浮實驗,如果把超導磁體安裝在列車的底部,並使列車底部的超導磁體和地上鉛環發生相對運動,鉛環中會產生一股強大的感應電流,在其周圍產生磁場,進而與列車底部超導磁體產生磁排斥作用,列車將因而懸空浮起。據估計,這種磁排斥作用可以把列車斥離地面約 10 公分,這距離已足夠使列車懸浮在地面上高速行駛。
自 20 世紀 60 年代科學家提出磁浮列車的構想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9 年,日本製造的一輛超導磁浮實驗車,長 135 公尺、寬 3.7 公尺、高 1.4 公尺,時速達到了 504 公里。這輛世界上的第1個單車磁浮車可以乘坐 4 個人,並在幾年前成功運行。
可控熱核融合
「超導材料」應用的第4個構想,是用超導材料進行可控「熱核融合」。氘和氚的「熱核融合」會放出巨大的能量,比現行核發電的原子核分裂反應能大得多,而且氘可從海水中提取,資源十分豐富。此外,「熱核融合」的產物—氦是一種稀有氣體,對環境沒有污染。眾多的優點使人們期望能用核融合反應來發電。
但核融合反應發電的最大困難是:氘和氚核的融合反應必須在攝氏 1 億度以上,且反應控制不易。為了使核融合反應能持續不斷地進行,必須有一個十分強大的磁場,以便把核融合過程中的等離子體約束住。就目前來看,最有希望解決這難題的是「超導材料」,因為超導體能產生所需的強大磁場。換句話說,只有當人們真正掌握了超導技術後,才有可能使「熱核融合」反應的控制實現。
看完上述的介紹之後,您是否對「超導材料」有了更深一層的看法?希望您也能加入「超導材料」的研究行列,為人類新科技貢獻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9月,441期,60 ~ 63頁
高溫超導(7)
核融合(22)
臨界溫度(2)
超導體(9)
磁浮列車(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