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百年糖業:為甘蔗病蟲害把關
95/01/05
瀏覽次數
10971
鄭文義
|
臺灣糖業公司研究所
李敬修
|
臺灣糖業公司研究所
大家可還記得:民國92年3月底,因SARS入侵,醫院發生院內感染而封院,醫師等第一線醫護人員相繼犧牲,著名醫院的急診室暫停營運,電視上出現「求救」、「跳窗」等震撼人心的鏡頭,臺灣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懼中。行政院成立緊急防治諮詢小組,規定自疫區來臺旅客都須測量體溫,有感染嫌疑者強制隔離觀察,以杜絕病毒再侵入;另一方面追蹤、隔離有感染嫌疑的人,不幸罹病死亡者的屍體也在親人無法見到最後一面的遺憾下,由專業人員在24小時內火化,以防止病毒擴散。
部分國人因不了解這些不近人情且嚴厲的措施,頗有怨言,且有「落跑」等貽笑國際的舉止。其實這些檢疫措施都於法有據,政府可強制執行,並且必須這樣做,才能遏止傳染病的蔓延,達到保護國人健康與生命的目的。實際上,所謂「檢疫」(quarantine)有多層面的含意,今以甘蔗及其病蟲害的檢疫為例加以說明。
防疫檢疫主管機構
在十八、九世紀,歐洲人陸續移民美國,常把故鄉的動植物攜往或移植美國,但無意間也一併引進病蟲害。由於在生物地理學上,歐洲與北美洲分屬於舊北區與新北區,兩區的生物相及生態複雜性差異甚大,一個物種進入美國後會因避免了原鄉複雜的種間競爭與天敵的剋制,且在環境適宜下,某些在原鄉不成問題的病蟲害,卻可能在新天地猖獗成災。根據報告,美國農業主要的害蟲中有80%以上都是外來的。
美國政府為防止狀況惡化,就建立檢疫制度,並被其他國家所模仿。到過夏威夷的人都會感覺到,當地的動植物檢疫甚為嚴格,這是因為夏威夷群島形成較晚,生態系統單純,若有物種侵入甚易立足,物種的翻新也較別處迅速的緣故。
1914年日本政府發布「輸出入植物取締法」,建立輸出入植物的檢疫制度。當時臺灣果農因柑桔等水果受東方果實蠅的危害而被禁止輸入日本,受到極大損失,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總督府就於1921年在臺北設立「植物檢查所」,開始實施輸出入植物的管制措施。光復之初,動植物檢疫工作原隸屬於省政府,中央政府遷臺後劃歸經濟部商品檢驗局,目前則由新成立的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負責。凡動植物的引進,事前都需向該局申請,經審查後核發輸入許可證,並經檢疫後海關才會放行。
引進國外蔗苗的檢疫
事實上,在臺北成立「植物檢查所」之前,由於總督府獎勵蔗糖事業政策,新式糖廠紛紛設立,亟需原料甘蔗,而在臺灣種植已三、四百年的「竹蔗」產量與含糖率都不高,因此有人認為應該自國外引進優良品種。
總督府殖產局就在臺中州大南庄與后里庄設立「蔗苗養成所」。1914年又在臺中州石岡鄉設立「輸入苗圃」,附屬於養成所。1920年該苗圃移設臺北縣汐止鎮,並改名為「汐止輸移入苗圃」,其後隨養成所併入糖業試驗所。頗富盛名的POJ161、POJ36.36等細莖種及POJ2725、POJ2878等大莖種,都曾在養成所大量繁殖後,無償提供各製糖會社種植。為達成提供健康種苗的任務,養成所在繁殖蔗苗過程中,特別強調病蟲害的檢疫與防除。
光復後各製糖會社包括糖業試驗所由臺灣省政府接管,1948年併入新成立的臺灣糖業公司,但大南庄的蔗苗養成所則在1952年由省政府農林廳接管,並改名為「臺灣省農林廳種苗繁殖場」。臺糖公司就向種苗繁殖場商借汐止苗圃,繼續辦理輸入甘蔗的檢疫與管理事宜。1967年經濟部成立商品檢驗局,該苗圃的名稱因隸屬的更替,再改為「商檢局汐止動植物隔離檢疫中心」。
蔗苗的引進須事先向該中心申請,引進的資材須由商檢局派員押運至檢疫中心,包裝材料也在其監控下焚毀。蔗苗在檢疫中心須經兩個夏季的生長與觀察,至於健康蔗苗的移出,也須在該局派員會同檢疫後才能放行。
由於汐止氣候的關係,引進的蔗苗曾一度搬遷至臺糖公司竹南種畜場內,最後再合併於臺灣糖業研究所設置在南投的「露菌病測定圃」內。在檢疫中心前後約90年的期間,曾發現引進的蔗苗因出現斐濟病、黑穗病、白條病、條斑病或不明病害等而遭銷毀,確實達到杜絕病毒侵入的把關功能。
苗圃檢疫
光復初期,蔗糖事業是臺灣換取外匯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有關甘蔗的栽培與管理甚受重視,甚至「偷吃」、「偷拔」一根甘蔗都要受到違警處分。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1952年臺糖公司開始實施「苗圃檢疫」制度,以求平穩供應健康蔗苗。
以總廠區為單位,包括農務督導處、蔗作改良場及各糖廠的技師合組檢疫隊,對各廠每一筆苗圃都進行初檢與複檢,若發現有不明病蟲害時,須上報公司與糖試所。如遇露菌病等病害的病株也應立即拔除燒毀,並規定發生露菌病、黑穗病及白條病的苗圃禁止採苗,而感染嵌紋病、枯條病的苗圃,採苗的標準則訂在發病率5%以下。這一苗圃檢疫工作整整執行了50年,至2002年才因糖業研究所的實驗場被裁撤而告結束。
在漫長的50年間,隨蔗作環境的變遷,無論檢疫隊的組成、檢疫項目與技術等都有相當程度的改變。例如各總廠農務督導處精簡後,改由糖研所實驗場主導檢疫工作;把拔除的露菌病病株移出農路,在陽光下曝曬,不必再費工焚毀;1980年代白條病在屏東地區大流行後,被列為重點檢疫項目;直到後期,檢疫不合格的苗圃中,八成以上是由於品種混雜而非罹病所致。
露菌病
據推測露菌病似由早期澳洲輸入的蔗苗所帶入,是系統性病害,能感染危害甘蔗與玉米,由擔子菌
Sclerospora sacchari Miyake
引起。可藉由病苗行第一次感染,而病株在夜間高濕度環境下,又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風分散行第二次感染,因此傳播迅速,日據時代曾有整筆蔗田因感染而被強制燒毀的紀錄。
1950年代臺糖公司曾推廣自行培育的PT43-52品種,可惜該豐產品種對露菌病具感染性,致使猖獗成災,臺糖公司因而緊急禁種PT43-52。省農林廳也召募了高農畢業生約30人,組成「露菌病檢疫隊」,經講習後派赴各縣市巡視各蔗田與玉米田,把罹病株拔除燒毀,全力降低露菌病的擴散。其後因蔗農為增加收益在蔗田內間作玉米,而間作的臺南五號玉米也屬感染品種,致使露菌病再次大流行則屬後話。
宿根矮化病
光復後,臺灣原有甘蔗品種產量明顯下降,在亟需新品種的期待中,發現1947年由南非引進並經試種的NCo310,不僅糖分高且宿根性極佳。推廣後大受歡迎,栽培面積迅速擴大,最高時曾達全省蔗田面積的90%以上,而被視為臺糖公司的救星。
不料次年就發現NCo310 罹患宿根矮化病,臺糖公司雖立即推出攝氏52度、20分鐘溫湯浸種處理蔗苗的防除技術,但時間上無法迅速更新蔗園。而1957年的調查又顯示,蔗田的罹病率達80%以上,因此緊急借調「露菌病檢疫隊」,人員擴充為50人,並改稱為「矮化病檢疫隊」,經講習與實習後派赴各糖廠。
當年七、八月間,調查自營與契約農場的每一筆苗圃,並規定罹病率在5%以上者禁止採苗,罹病率在1%以下的苗圃可採苗,但採苗刀須用酒精消毒。罹病率在1%以上、5%以下者也可採苗,但須經過溫湯浸種處理後才能供應原苗圃種植,然後再經原苗圃、特約苗圃的順序,採苗供給一般原料蔗田種植之用。
這項檢疫的目的,是減緩NCo310的退化,延長其栽培壽命。自營農場因是臺糖公司所有,採取蔗莖進行調查不成問題。但契約蔗園是蔗農私有,往往面積不大,有的甚至不到半分地,因此以每公頃選取100~200株的方式採取蔗莖調查,雖然損失微乎其微,但事關蔗農的收益,以致常有抗議之聲。這是執行檢疫工作時,須尷尬面對的事。
這項檢疫工作進行3年後結束,檢疫隊也宣布解散。雖然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檢疫,但各糖廠以溫湯浸種防治本病害的工作仍持續多年。其後為降低蔗苗受到的不良影響,更發展出攝氏54度,熱氣處理2小時的技術,在部分糖廠小規模進行。
引進天敵的檢疫
臺灣為防治害蟲,曾自世界各地引進多種天敵,但在引進過程中有把寄主害蟲、寄生在該天敵上的二次天敵或其他有害物種,夾雜引進的可能。因此1984年農委會在農業試驗所內設置「隔離檢疫室」,引進的天敵都須先進入該檢疫室,經檢查、觀察一段期間,確定沒有問題後,才能分送各單位或釋放至田間。由於以前引進臺灣的害蟲天敵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由糖業研究所引進,因此討論該隔離檢疫室的籌設時,同意引進蔗蟲的天敵可由糖研所自行辦理。
與引進植物不同的是,天敵具有活動與飛翔能力,在引進過程中,不僅需防備其逃竄,尚需考慮空氣流通及餵食以維持其活力。例如1990~1991年間糖研所為防治甘蔗綿蚜,曾再次自印尼引進黃楯小蜂(1925~1926年日據時代曾引進過),由於該蜂必須在寄生於寄主體內的狀態下才被引進,所以實際引進的是被寄生與未被寄生的寄主綿蚜體,以及寄主吸食與附生的蔗葉,因此防備該蜂與其寄主綿蚜逃失的要求更為嚴格,引進人員也需更小心與負責任。
由以上說明可見,檢疫在病蟲害的防治中擔任把關的角色,作用在屏除有害物種的侵入,或防止已存在病蟲害的進一步擴大蔓延。從事的專業人員平時須廣為蒐集國內外的資訊,探討各種病蟲害的增殖、傳播與感染途徑,才能訂定且有效地執行防疫檢疫措施。另一方面也期望國人了解檢疫的內涵後,不再有妨礙或阻擾檢疫工作執行的行為。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月,397期,20 ~ 25頁
甘蔗(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8/31
炭之呼吸,淨化與重生:生物炭如何幫助城市變得更綠、更韌性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0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10/29
一滴血能看見未來嗎?液態切片把血液變成你的「健康雷達」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