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以震為鏡(一):聽聽看 地震科學是什麼?
103/12/11
瀏覽次數
7212
陳妤寧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講到「地震科學」一詞,好像包山包海所有相關學科無所不包,但對於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如何化為生活中的科技,我們卻難以想像如何接軌。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的馬國鳳教授,從地震學家如何蒐集地質資料、如何以力學條件分析地震波的走勢、最終化為地震評估所仰賴的境況模擬,為科學如何走入科技做出深入淺出的解釋。
地震預測不是地震科學的唯一
大多數人聽到地震科學,反應都會是「那能夠預測地震嗎?」馬國鳳老師說,地震預測固然是科學家持續想挑戰的目標,但是「知其然不能不知其所以然」,在預測地震之前,還需仰賴地震科學、地質科學、地球物理學的基礎資料收集與研究,科學家才能了解斷層的幾何構造、進一步推估斷層錯動的模式,才有邁向「地震預測科學」的機會。
熱衷於追查地震的「前兆」時,必須研究這些前兆和地震之間是否具有穩定的因果關係。因此要先建立完善的偵測設備和地質資料、瞭解地底構造的物理性和化學性,才能分析地震振幅和週期如何變化,這一切並非一步到位的工作。而光是某斷層的位置或結構,就可能是一位研究者一輩子的研究成果。地震科學分支非常多,例如透過觀察地形以研究摺皺構造的地質學、研究斷層中力學條件如何影響滑動量和滑動方向的震源力學、透過震測或深鑽參考點投影出地底速度構造的地震物理學、還有研究沈積層和盆地效應的工程地震學。而馬國鳳老師所研究的地震科學領域,著重於地震對於「地表」的影響,也須仰賴其他研究地底構造的學科提供的知識作為「基礎建設」,才能進一步建構「境況模擬」的電腦方程式。
境況模擬,讓地震知識接軌科技
為了計算何種條件的斷層幾何、會產生多大規模的震度,地震學家將所有變數都輸入電腦中,按照物理力學條件模擬出地震發生時的搖晃程度,或是斷層在不同區段的錯動量差異。有別於在地震發生前數秒爭取逃生時間的「地震預警」,「地震境況模擬」並不探討地震會在「何時何地」來襲,而是在地震必然發生的前提下,模擬地震情境以判斷不同地點的危險程度、決定如何改善環境安全。若一味重視臨時地震預警,而不從日常評估補強做起;即使多了幾秒逃生時間,在脆弱的建物環境下,也未必能有好下場。
地震工程專家進一步根據境況模擬的結果,以量化的方式推估受損規模。有哪些設備或建物不夠符合當地的耐震需求?建築物的「自然震動週期」是否會和傳來的地震週期產生共振?大樓對於長週期的地震波較為敏感,低矮的房子則相反,對於搖得快的短週期地震波較為脆弱。接著專家試著研擬符合成本效益的補救措施,比如加設X型鋼樑能增加多少強度?重建的成本會不會反而更低?...等等。
以數字來看待天災下的人命,或許聽起來冰冷,但為了減少災後的悲痛,更需要於災前做好理性準備。對於企業而言,若能從清楚的數字了解投資建築補強所需的短期成本,和未來面臨地震時將蒙受的損失成本(包含因工廠產能停擺而需承擔的經濟損失)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便更能將天災風險納入企業決策之中。
歷史地震中的科學與推理
除了從自然科學來研究地震之外,社會科學的角度也提供了影響震災傷亡程度的重要視角。不同人口、職業結構的地區,或在不同時段發生的地震,傷亡結果都可能產生極大的不同。例如凌晨六點的農村若發生地震,農民都出門到空曠的田裡耕作,受到建築物倒塌的傷害就較小。1906年的梅山地震,女性在逃生時因為流行纏足跑得不夠快,導致死亡比例遠高於男性,這個事件影響了台灣後來的解放纏足運動,是歷史災害影響社會文化發展的經典例子。
除了可一窺地震對於時代觀念的影響,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天災事件,也成為了地震學家推估歷史地震規模或震源時的重要資料來源。例如 1700 年日本宮城海嘯,文獻中記載了海嘯發生時的詳細狀況和浪高,今日的地震學家循跡調查,推估要達到宮城海嘯的規模,結果很可能是美國西雅圖大地震一路傳過太平洋所引起的結果。由於日本島位處隱沒帶下衝的正上方,海嘯襲來的強度和頻率,都遠較台灣島來得不易躲避。而 1862 年的台南地震,台灣當時仍未設置地震儀,但憑藉清廷官員的賑災記錄,例如房屋全倒和半倒所給予的撫卹金額,發現六甲地區的撫卹金額相對南邊受災地區較多,經過境況模擬之後,證實此斷層的北段錯動量的確較南段更大。
談到台灣的地震科學發展,「台灣人總是看著歐美日的發展而焦慮,別人已經做了的、質疑為何台灣還沒做;別人還沒做的、台灣卻又不敢做。」曾經在九二一大地震後趕往第一線調查車龍埔斷層的馬國鳳老師說,他不希望台灣只是「資料提供者」的角色,台灣的地震學界有足夠的能量去回答世界性的問題、提出地震學上的新理論、和世界上其他優秀的地震學家對話、回饋全世界對於地震理論的了解。「十五年後的今天,我可以說我們台灣地震學界確實有做到。」馬國鳳老師的團隊以車籠埔斷層北端發現的錯動量為證據,提出斷層滑移和潤滑作用的理論;而這在後來發生的世界地震中,陸續成為了其他科學家檢驗的研究議題。
地震科學在眾多地震專業領域之中,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地震科學必須應用基礎科學提供的資料,轉化為防災科技能夠參考的境況分析,使土木工程或是資通科技,能夠更好的運用於防災,服務於人群。「科學知識應該要走入科技、走入產業、也走入公部門的政策,讓知識發揮更為入世的價值。」(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地震(132)
地震預警(19)
防災(7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