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感測器變身醫療尖兵 預防醫學遠離慢性病

103/06/26 瀏覽次數 12704
疾病的預防重於治療!「生物感測器」幫助人類在日常生活裡能方便地偵知自己的生理訊息變化,早日發現和防治疾病。
 
人類的所有生物現象,如發燒、組織發炎、或是心血管疾病發作前,都會產生某種生物訊號,生物感測器具備的專一性及高靈敏度,不但能準確偵測這些生物訊息,還能測量血糖、三酸甘油酯是否過高,判斷罹患癌症的機率,而它結合IC製造及微機電科技,也將醫院的檢驗科具體而微地搬到家裡,達成預防醫學的可能性。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陳俊杉指出,生物感測器主要由IC製造、微機電科技及生化偵測技術所組成,外表約像台幣1元大小的晶片,只要一滴血便能觀察其反應,它的作用原理分為三層級,第一層為感測層,運用生物化學概念,讓血液中的某種抗體與特定抗原相對應,構成其感測的專一性;第二層是把測得之生物訊號轉成物理訊號;最後一層則將此物理訊號放大,使之能分析偵測的資料。
 
陳俊杉表示,生物感測器是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具有攜帶方便、價格便宜及反應迅速等優點,能將醫院的檢驗過程化繁為簡,對預防慢性病如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格外有效。體外的生物感測器能從一滴血液中分析生物訊號,並將資料傳給醫師,醫師再針對病人不同體質對症下藥,而未來更可能將生物感測器植入體內,除了偵測生物訊息,還能輸送藥物,對慢性病直接進行治療,讓個人化之醫療更臻完備。
 
 IC製造與微機電科技,把複雜的線路濃縮至面板上,以及生化學家試圖從試管中找出生物訊號,所形成的生化偵測技術。生物感測器融合上述三種技術,並且愈趨成熟。甚至有手機品牌欲將其嵌入至產品,使消費者能在進食前先檢驗食物是否含有細菌。陳俊杉說,現今之研究致力於提高它偵測的可靠度,美國已用來偵測攝護腺癌,台灣則主要用它幫助預防肝癌與監控糖尿病等。
 
生物感測器的最大功用,在於讓預防醫學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在我們運動或進食後,它都能直接與生物訊號作連結,提供個人化之醫療資訊,加上台灣以IC產業著名,如能跟本土產業結合,所產生的高附加價值顯而易見。陳俊杉樂見此發展,他也指出,要讓生物感測器進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主要在提昇其方便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嵌入於手機中,除此之外也要確保偵測的可靠度,才能真正達成其綜效。(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蔡美瑛|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