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資訊科技與生活:有機式知識管理
98/10/13
瀏覽次數
20543
李昇暾
|
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何海鳳
|
長榮大學企業管理系
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知識的體驗和實踐早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可以轉化為「點滴在心頭」的個人經驗;累積的經驗經過時間的驗證,可以淬煉成「條理一致脈絡分明」的知識;眾人集思廣益的知識交流,又可以激盪出「靈光乍現」的知識創新。
智者把融會貫通的知識藉由著書立說外顯分享出來;而仁者生命風範的光華千古傳誦,留給世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感化,也是內隱知識的實踐。由此可知,這些橫貫古今中外的生命哲理,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體驗逐漸累積昇華為「大智慧」,雖不是一蹴可幾,卻也不是抽象空泛或遙不可及。
循著內外之際、動靜之間的經驗知識轉化到智慧的過程,就是近代學者所說的「知識管理」;結合個人體驗而了然於心的領悟,就是「知識內隱化」;和人對談互動產生交流共識,就是「知識共同化」;而能有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氣度,就是「知識組合化」;進而集所學大成著書立說「以言立人」,或者擇善固執地生命實踐「以德服人」的行動,都是「知識外顯化」。知識管理的「四化」過程順應自然,不假外力永續循環互用,憑藉著熱情和執著便可進行知識的活化和智慧的創造。
蘊藏的知識智慧俯拾即是,一如佛家偈語所言:「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每天生活中遭遇的人事物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只要虛懷若谷打開心門,遵循自然法則,隨時隨地都可進行知識管理。這就是有機式知識管理的真諦,正如英國詩人布萊克所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李叔同譯)自然的啟示讓虔心施教和虛心受學的人如飲源頭活水,得著更豐盛的生命。
融會貫通的知識組合
萬物生命的事理真相,浩瀚穹宇包羅萬象;文化演進的風華薈萃,亙古至今源遠流長。生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學子汲汲營營於知識的洪流中,戰戰兢兢唯恐學習不足,有時甚至囫圇吞棗,自然無法透過思考融會貫通,漸漸對於所學失去樂趣和熱情,經過一段時日後便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學習不僅無法學以致用,更遑論去蕪存菁凝聚成有條理的知識體系了。
莊子〈養生主〉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一語道破吾人欲以有窮盡的生命追求無止盡的知識,將會令人疲困;而明知如此,卻又一味追求,更是危險。正因為知識龐雜無窮,資訊良莠不齊,如何涉獵在浩瀚學海中,不隨波逐流,而能建構出自己「安身立命」的知識,益己助人,便成了知識管理重要的課題。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特質不同,若能虛心受教於旁人的知識和環境中的各樣啟示,必能依自己的生活體驗整合出個人的知識理念,也就是個人的「知識地圖」是在「知識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樣的個人知識管理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修理腳踏車的老闆,日積月累的「試誤經驗」豐富了他的知識地圖,在他的知識地圖中,任何腳踏車的毛病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法。
可見除了學術殿堂中的正規知識學習外,生活周遭俯拾即是的故事都能激發我們學習的熱情,這熱情便是個人知識建造的動力。
心領神會的知識移轉
屬於技術型態的知識容易藉由文字和多媒體媒介保存和傳遞,例如技術文件、操作手冊等。但是屬於經驗型態的知識,如果只透過文字表達,容易落入八股的窠臼中,甚或造成「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窘境。唯有身歷其境的學習,這類的經驗知識才能深入人心轉化成生命的智慧。古人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蘇東坡的一則故事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話說蘇東坡喜修禪定,有天自覺對禪已有更深境界的體驗和領悟,於是寫下當時的心境: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註)
自己看了也覺得很得意,立刻派遣童子乘船過江,送給方外之交佛印禪師過目,讓他品評一下自己領悟的境界。佛印禪師看完詩文後,知道蘇東坡借佛菩薩比喻他自己的修行領悟,已經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於是順手拿起一枝筆,在蘇東坡的詩上加了個斗大的「屁」字,然後請童子帶回去給蘇東坡。
蘇東坡原以為佛印禪師看完後,會讚美他一番,怎知打開回文一看,竟是個大紅「屁」字,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真是豈有此理,佛印欺人太甚,不認同我的見解也就罷了,竟然還罵人,我非得立即找他理論不可!」蘇東坡即刻渡江到了金山寺,誰知佛印禪師早已把大門深鎖,出遊去了。只見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上面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當下蘇東坡必是慚愧不已,自知修養的境界相差甚遠!
《六祖壇經》中有一段小故事,是另一個心領神會的例子:「一日……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師生或同儕之間因緣際會的對話,也常有「心有靈犀」或「恍然頓悟」的新領受。這樣的學習通常能發人深省,並轉化為內在的智慧終身受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機會教育」或「知識共同化」。只是這樣的情境可遇不可求,而且彼此須建立在真誠信任的立場上,才能虛心接受這樣的交流,進而提升人生的視野。
師徒濡沫的知識傳承
智者隨著生活閱歷豐富,逐漸建構成龐大精深的知識體系,猶如知識迷宮一般,其中隱含錯綜複雜的關聯,非一朝一夕能融會貫通。唯有朝夕相處濡沫以對,在不斷見習和切磋中,才能領略智者內隱的知識和風範。傳統中國醫藥學便是一例。
傳說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餘毒,這是中藥的開始;商周時代的甲骨文記載殷代武丁時期的許多醫學知識和醫學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難經》,更詳細記載砭石治療的情形,是中醫醫理的始祖;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是中醫理論的開始。
中醫以陰陽五行做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和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的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療法在於「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古時書籍不易取得,且這些書籍光看文字就很艱深難懂,若沒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長者指教,更遑論應用了。由中醫治療感冒的程序可見端倪。中醫先觀察患者的氣色、聞氣味、詢問飲食作息等狀況後,再把脈探查患者內在的氣血循環。若病人的情況屬於太陽經證,外感風寒感冒,高熱無汗,病因是外受風邪,陽氣受阻,陽氣不能正常上升,必然不斷集聚而引致高熱;又因陽氣受阻不能衛外,人必然畏冷。這就是為什麼又發熱又怕冷的緣故。
中醫協助陽氣衝破阻礙,讓患者辛溫(更加發熱)解表(讓你出汗),汗出自然退燒,注意保暖,風邪一出,病情很快就能好轉。因為陽氣一通,高熱自然降下來,重運全身,可以衛外,就不再怕冷了。實際上患者就是需要發熱出汗,汗出陽氣跟著衝破阻礙,病症自然就好了。
因此中醫的療法是先找到病症的根本原因,再因勢利導的一種順勢有機療法。看診必須掌握藥、針灸、推拿、導引等綜合的治療手段,再根據病人的需要給予綜合的治療。也因此古人說:「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這樣千頭萬緒的因果智慧,有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小學徒跟在師父身邊天天心意更新,潛移默化中仍需觸類旁通的慧根,前人的智慧菁華終能「了然於心」,這也是「知識內隱化」的真意。古時武當、少林深山古寺中傳授師門絕學,今時校園內研究生跟著指導教授讀書研習,也有異曲同工之意。
著書立說的知識傳揚
個人生命歷練的菁華都可成智慧,只是這智慧或隱或現,或莊重或詼諧,以各種形式存在。經年累月的個人智慧藉著分享而成為眾人生命的亮光,讓施者和受者都得到造就。這亮光甚且由古照今流傳深遠。
例如遠在中國春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闡揚儒家的「有教無類」思想。不論貧富貴賤,年齡長幼,孔子一視同仁,予以施教,因此廣收學生 3 千人。而他的講學內容被集結整理成《論語》一書,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套用現代的學術用語可謂「知識外顯化」,也就是知識管理的濫觴。其中許多有關知識學習的理念,時至今日依然和時代相應,是契機契理的。
〈論語學而篇〉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又如〈為政篇〉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很容易因一時的事件或閱讀一本書後,頗有一些領悟,而產生一些關乎人生的見解和想法。但那樣的領悟和想法,如果不能真正融入生命中,可能只是斷章取義所得的膚淺常識或道理,對智慧的增長並無大幫助,學習終究惘然。
如果要把道理真正融入生命中,往往需要持續反覆地思考,才會有助於人生智慧的增長。然若一味獨自思索,不能身體力行進而有實質的行為和體驗,則猶如「象牙塔的學習」,不能活學活用,徒使人精神疲怠失去學習的樂趣和動力。這就是儒家強調「知行合一」的知識學習的原因。
相對於儒家而同處春秋戰國之際的道家老子,則闡揚「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返樸歸真、自然無為的學習。老子《道德經》(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就是世間萬物的本體,其師法自然,無所不在並與人共存,貌似虛無卻隱含無窮潛力。每個人應以開放的心靈和誠實面對自然的啟示,倒空自我方能開發生命的廣度和深度,達成天地人我融合的境界,因此道家推崇「自然啟發」的潛能學習。
除了前述的儒、道學說外,先秦諸子百家的論著汗牛充棟,各家對宇宙自然的體認又有異同,能流傳古今中外,必是禁得起考驗的知識。但是學子常常迷失其中,為了考試強背硬記痛苦異常,卻對生命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如此,是因為生命的歷練不夠,也就是說在他的知識結構中缺少了能和所讀的詩書連結的經驗,自然無法引起共鳴。沒有「感同身受」的學習,就不會有「心領神會」的體悟,到頭來不過是排列組合的知識複製而已。這種「知識缺口」,唯有待人生經驗豐富後才能改變生命的光景。
源遠流長的智慧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宇宙才能永續,生命的意義也是如此。我們兩手空空來到這個世界,領受了父母的養育,師長朋友的知遇扶持,同伴的激勵提攜,豐富了我們的生命。一路走來雖有考驗,但如把天地先人的智慧真理當作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必能柳暗花明拓展個人的視野。
個人的知識要能活用,才能成為眾人的智慧。要成就這樣的願景,當可依莊子〈養生主〉之見「緣有機以為經」,可以做知識管理,因而不斷的知識演進和轉換,便可產生如日本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所提的知識螺旋效應。這種效應一如宋朝理學家張載所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氣魄,留給後人的是源遠流長的智慧。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宋朝范仲淹〈書扇示門人〉
知識傳承的真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註:所謂八風,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到的八種境界的風,分別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10月,442期,24 ~ 31頁
管理(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114/02/26
Wi-Fi 不只能用來上網?看它如何成為居家照護與入侵者偵測的幕後功臣——專訪謝宏昀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