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與學習成效

96/03/27 瀏覽次數 32776

學測壓力下,學生埋頭苦讀勤寫考卷,不外乎要拼個好成績。只是,為什麼每個人都用一樣的方式,學習效果還是有落差。

過去的研究當中其實發現:同樣一套教學,似乎好像不太能夠適用所有的學生那,所以我們就設計了兩種不同的教學。一種是老師把這個電腦軟體當作是一個教材,然後例如說用筆記型電腦跟螢幕,直接把這套軟體教給學生。

那另外一組,這個軟體直接讓學生在電腦教室,每一個人單一用這個軟體。測驗下來發現,學生多數偏好自己和老師同時參與教學過程。不過實際上,學生們所經驗過的學習環境,卻多數都是以老師為中心。假使在喜歡的環境下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效明顯的比相反的環境下高許多。

而有趣的是,偏好以老師為中心的學生,在臺灣目前的教室學習環境下,學習成效相對比較高。雖然臺灣學生傾向依賴老師學習,但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蓋爾(音譯)的多元智能研究,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環境,而掌控的關鍵點就在大腦。

事實上,我們學生的智力可以分成很多(種)。比如說可能空間的智能,邏輯的智能,語文的,還有運動肢體的。(大腦)不同的部位,如果你那個地方比較發達,或功能比較強的話,你就適合以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大腦的頂葉主宰人的注意力,頭頂的感覺運動皮質區則是主宰肢體動作,後腦的枕葉負責感官視覺,兩耳旁的聶葉則是聽覺控制。至於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好不好,則是看位於前額的前額葉。

簡單來比喻,就是說我們在記電話號碼的時候,有的人就是會這樣。那一串的電話號碼,他會尋求它的邏輯關係。那有的人就會習慣用音,把它變成諧音。那有的人會怎樣,會用它的聲調,嘟嘟嘟嘟嘟,它就用音樂的部分。用科學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長處和偏好的學習環境,知識的傳授就不再只是填鴨式教學,臺灣的教育成效也許會顯著許多 。

2007年東森電視台《科學大解碼》第一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