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不肖廠商在食品中添加塑化劑的風波,引發國人恐慌。日前經平面媒體披露,根據環保署委託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做出的最新報告,在新竹新埔淨水場未處理過的原水中,偵測到1 ppm的塑化劑BBP;針對這則新聞,IC之音做了深入追蹤,的確在新竹第一淨水場和湳雅、芎林淨水場的原水中,也檢出了塑化劑,而且所偵測到的,就是社會大眾關切的塑化劑DEHP。這個訊息值得民眾關注的重點是什麼?請聽以下的科學三分鐘。
為了解飲用水水源與水質中,所謂「新興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風險,環保署特別委託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進行了一個研究計畫,由王根樹教授等人主持,並在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三十一號發表結果。報告中所謂的新興污染物,涵蓋了目前尚未列管的金屬元素、環境荷爾蒙、以及塑化劑-包括DEHP、BB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
根據這項最新結果,我們特別邀請到生物化學領域的專家,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李寬容教授,共同檢視報告內容。發現根據第一次採樣結果,除了在新埔淨水場未處理過的原水中,偵測到1 ppm的塑化劑BBP之外,在新竹第一淨水場的原水中,每1 CC也測出0.006微克的塑化劑DEHP,同樣地,在湳雅淨水場和芎林淨水場的原水,每1 CC也分別測出0.003和0.0015微克的DEHP。而在淨水場處理後的清水中,則沒有檢測出塑化劑。對於這項結果,李寬容教授發表了他的看法:
李寬容教授:
我翻一下王教授的這一份不錯的報告裡面,在第一百四十四頁上面有一個表,這個表4.2.3,我看到我們的新竹第一淨水場、還有寶山淨水場、還有一些湳雅淨水場的這些資料,其中的新竹第一淨水場,他出來的值是0.006,然後湳雅淨水場是0.003 微克/每1 CC。
那我是覺得這個數值,如果在我們現在禁絕了,還是有這麼高的話呢,這個是...有一點不可思議的,那顯然是這個河川的污染的問題還沒有徹底的解決。所以呢,我是覺得政府可能還需要公權力的介入,那我們老百姓呢,也需要站在監督的立場,而且以一個使用者,或者是…甚至以一個擔心自己變成受害者的立場來關心這一件事情。
在淨水場的原水中測出塑化劑,意味著在自然界的河川、水源地也可能存在,而且累積在魚類身體內。根據國衛院學者黃柏菁博士、台大教授郭育良與成大教授李俊璋發表的報告,台灣部分河川的魚類體內,最高就曾經測到數十甚至數百ppm的塑化劑DEHP,所以建議大家避免食用河川中捕撈或釣到的魚,如果河川沿岸有工廠,更要特別留意。
自然界的塑化劑可能有兩個來源,一是工業污染,另一個是民眾隨意丟棄塑膠製品,滲出塑化劑。因此,李寬容教授也建議環保署,從這兩方面追蹤汙染的源頭,並加以管制。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
塑化劑 DEHP
另外,您也可以搜尋BBP、DMP、DE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本單元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2012-02-12 16:55: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