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吸時,吸氣就如同要將呼完氣後的小肺泡吹大,而肺泡內覆蓋一層液膜,與肺泡中的空氣形成界面而存在一表面張力。科學家 von Neergaard於1929年根據對肺泡充氣與充入液體之體外肺壓力─容積量測結果之差異,推斷肺泡內存在有某種表面活性物質可降低其表面張力,後來就稱之為肺泡界面活性劑。肺泡界面活性劑之最主要功能即為降低肺泡內襯液層之表面張力,有助於降低呼吸所須做的功,以及避免肺水腫之發生。另外,經由肺泡界面活性劑對表面張力之調整功能亦可增進大小肺泡間的穩定共存。
隨著奈米科技的興起,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特別是奈米粒子對健康的危害。依據2015年研究報導指出,利用吸入至肺部輸送的奈米藥物,有可能破壞肺泡界面活性劑的功能。因為奈米粒子吸入肺部,第一個遇到的就是肺泡界面活性劑。目前學者正在建立了一套體外測試系統,量測肺泡界面活性劑與奈米粒子的交互作用,做為奈米粒子對健康危害程度的一種評估方式。(感謝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