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新議題:藍綠藻的美麗與憂慮
97/01/14
瀏覽次數
25140
林財富
|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顏宏愷
|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美麗的水庫與藍綠藻
藍綠藻雖然也叫藻,與水中其他藻類如矽藻、綠藻等同樣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但是基本特性卻非常的不同。它屬於原核細胞的藻類,遺傳物質散見於細胞中,與細菌較接近,因此近年來把它歸類在細菌界中,稱作藍綠菌門。
一般認為藍綠藻在地球上已經存在超過35億年,在淡水、海水、陸地,甚至溫泉、極地、沙漠中,都有它的蹤影。它對環境的適應力強、競爭力大,能在惡劣環境中行光合作用,具水體中垂直移動能力,且能釋放毒素或形成群體以抗拒掠食者。藍綠藻可以以單細胞、絲狀或群體的形式存在於水體中,單細胞時可以小至1微米。絲狀藻可以是數十個細胞連結,長達100微米以上。以群體存在時,每一群體可以達500個細胞以上,大到肉眼可以看見。
青山綠水這個詞常用來形容美麗的山水,綠色的水庫水也的確令人看起來心曠神怡,但是過度綠色的水往往是水體中高濃度藻類和葉綠素所致。含藻華的水增加許多自來水處理上的困難,且會衍生飲用水安全和口感問題。
自來水安全的憂慮
藍綠藻中包含了多種能產生毒素和臭味物質的藻種,例如微囊藻、魚腥藻、柱孢藻等,會產生具肝毒性的微囊藻毒和柱孢藻毒素,以及具神經毒性的魚腥藻毒、蚌蛤毒素。另一方面,魚腥藻、顫藻、浮絲藻等藻屬會產生土霉味物質,使民眾對於自來水失去信心。
影響人體健康的水中藻類毒素兼具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最嚴重的藻毒素的急性毒性案例發生在巴西。在1996年夏季(2月),巴西一家洗腎中心有131名病患經血液透析後突然發生視力障礙、反胃、嘔吐等現象,其後有100位病患出現急性肝功能失常,76人死亡。雖然當時無直接證據,但經事後水質和檢體分析結果,推估水中有兩種肝毒性藻毒,包括微囊藻毒和柱孢藻毒素,其濃度高達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限值的20倍(19.5微克/升)左右。
除急性毒性外,長期飲用含低濃度藻毒的水,也會對人體造成慢性毒害,例如微囊藻毒素會累積在肝臟或膽囊中,國際癌症組織已判定微囊藻毒素(LR型)是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包括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澳洲、紐西蘭、巴西、歐盟等多個國家、組織,都列管自來水中微囊藻毒、柱孢藻毒素、魚腥藻毒素等的濃度限值。
對自來水口感的影響
在口感影響方面,以土臭味和霉味物質最為常見,兩者都是藍綠藻或放線菌的代謝物,影響的並非人體健康,而是口感。臺灣地區許多水源來自地面水,水廠的自來水用戶在夏季時經常覺得水中有土霉味。許多人在吃淡水魚時,也常覺得有土味,這通常是水中或魚體中有土臭味或霉味物質造成的。
這兩種物質在濃度非常低的情況下約(5~10 奈克/升=5~10 × 10
-9
克/升),一般人就可以聞到味道,這個濃度遠較一般自來水中污染物濃度(例如典型三鹵甲烷濃度是10微克/升=10 × 10
-6
克/升,典型硬度濃度是200毫克/升=200 × 10
-3
克/升)低1,000倍至2千萬倍以上。
臺灣地區自來水的水庫水源中以霉味較常見,濃度多介於數個奈克/升至數十奈克/升之間。但是部分水庫可以高達數百奈克/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稀釋20倍,一般人仍可以聞到水中霉味。
雖然並無文獻顯示土臭味和霉味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但是口感不好的水會使民眾失去對自來水的信心,因此水中臭味物質的去除也是自來水事業重要的一環。
自來水處理的困難
到目前為止,自來水廠採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淨水程序,包括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等步驟。基本上是以去除微米級以上的顆粒性物質,以及讓細菌、病毒不再具活性為主。藻體健康時多數的毒素和臭味物質是在藻體內,可以隨著顆粒性藻體(也是微米級)的去除而同時移除。但是在部分情況下,例如藻體衰老,藻毒素和臭味物質是以溶解態存在,這時去除效果就大幅降低了。
水源中若有過量的藻體存在,會造成自來水廠過濾池阻塞,減少出水量、增加處理成本,在加氯消毒時,處理完的清水也會產生較多的消毒副產物,如三鹵甲烷。在傳統水廠中,為避免藻類阻塞過濾池,往往在沉澱池前就先加氧化劑(例如氯),導致原先在藻體內的毒素和臭味物質釋出,增加這些溶解性物質處理的困難度。一旦污染物變成溶解態以後,部分毒素會被氧化,但是仍有許多無法在傳統程序中去除,需要仰賴如薄膜、活性碳等高級處理方法才能有效去除。
關於河川、水庫等自來水水源中藍綠藻的問題,長期而言,應該儘量減少水源中營養鹽的排入,包括集水區管理,如興建污水下水道、農牧廢水管理、污染源的管制等,以避免水的優養化。優養化水中藻類大量繁殖的結果,會使臭味物質和毒素出現機率大增。
中短期的工作,則需藉助對各個水庫的經常性監測,了解水庫中產臭、產毒藻種出現時機及其特性,才能對症下藥,選擇控制策略。另一方面,在下游端應該提升水廠處理能力,以因應突然的藻華問題,在水廠中把藻毒素和臭味物質移除,以提供民眾安全可口的飲用水。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1月,421期,38 ~ 41頁
藍綠藻(5)
微囊藻毒(1)
優養化(17)
藻華(8)
水庫(1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