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穿戴裝置專題報導(五):老人穿戴裝置要串接各種照護服務、更要連結使用者情感–專訪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

105/01/21 瀏覽次數 6553
穿戴裝置近兩年來襲捲全球,尤其自 Apple Watch 問世後,各家廠商無不急起直追,除了想分食智慧手錶市場,另一方面也深怕自己被潮流淘汰。然而早在 2010 年,本土廠商蓋德科技就已經開始構思智慧手錶的雛型,並陸續推出了幾代產品。本次專訪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一同從常用的感應技術切入,分享如何在百家爭鳴的市場中找到產品定位。
 
接軌專業醫療,打造獨一無二的生態圈
 
目前的穿戴市場大致分為四類:
 
  • 手機功能延伸:例如 Apple Watch 的定位是 iPhone 的延伸。
  • 運動健身:小米手環、FITBIT、JAWBONE,較偏向於單一產品通用設計。
  • 類醫療級產品:使用對象明確,例如心臟病、慢性疾病等病患的追蹤,除了產品外也需連結實體醫療體系,這也是蓋德目前的發展主力。
  • 特殊專業產品:例如協助提昇工地安全所用的工人穿戴設備;FBI 警方則研發警用穿戴手錶,只要一鍵就能啟動追蹤、紀錄、求救等功能;而北美也開發學童使用的安全呼救手錶,只要經過治安不良的區域,就會啟動監控模式。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蓋德科技很早就將目標鎖定在老人照護相關服務。然而許賓鄉也強調:「穿戴裝置的存在並不是要取代專業醫療,而是擔任優化過去體驗的小幫手,並配合現有的醫療機制來運作。」
 
日常累積數據,精準投放醫療資源
 
無論檢測或治療,傳統的醫療通常都是「一次性」行為。醫生只能視患者在看診當下的身體表現與口述來判斷,患者長期的用藥習慣、用藥反應、和生活作息都無法獲得穩定的持續記錄。「曾有一位台商身體不適,因為不放心在中國就醫,直到回到台灣才去看醫生。但就醫當下的未檢查出任何異狀,沒想到返家後三天便過世了。」許賓鄉表示,但今日有了穿戴裝置,醫生能透夠裝置收集來的精確數據,改善診斷時的模糊地帶。
 
透過日常數據蒐集,可以讓患者得到更準確的治療,避免時間與醫療資源的浪費。蓋德科技要做的不只是單一的「生理監控產品」,而更像是健全的「醫療轉介平台」,類似現在醫院中的「家醫科」,負責應對便人的各種疑難雜症,再轉介到更適合的科別。這樣的服務不會限於病患與醫院之間,也能擴及到其他產業,例如家人可以知道父母的疾病風險、藥局知道藥應該賣給誰、保險公司也可釐清投保人風險。
 
一支智慧手錶,裡面會有哪些感測器(sensor)?
 
穿戴裝置能夠普及,感測器的晶片化與輕量化功不可沒,國內大廠如聯發科近年更不斷提升相關硬體的水準,推出複合型的感測器。簡單來說,過去心跳、血壓等需要複數感測器測定的數值,現在只要一個晶片就能做到,產品也能做的更輕更小,一方面減少使用者的負擔,同時增加商業化的可能性。已經成熟的市場如智慧手環、手錶也早已有一套標準的感測器硬體選擇。
 
以智慧手錶為例,其中就包括:
  • 光學 sensor:感測外界亮度,進而自動調整螢幕亮度。除此之外,光也能做為感測心跳的基準,透過 LED 光源的反射得知血液流動速度的變化。例如無印良品推出過 MUJI to Relax 音樂 APP,透過手機閃光得知心跳,再提供適合當下心情的音樂。
  • 電磁 sensor:跟光學一樣可以讀取生理數據,但運作原理不同。LED 只能偵測血管內紅血球的速度,無法針測確切心跳,因為心電脈搏是副交感神經的放電作用造成的變畫。目前聯發科正透過晶片整合兩種感應器,讓裝置得到更精準的數據。
  • 地磁 sensor:運用電子羅盤,感測使用者的所在位置。
  • 加速度儀:可得知裝置的直線運動,例如感應遊戲動作、運動 APP 量測、或是裝置是否正在墜落。
  • 陀螺儀:得知裝置的轉動,除了與加速度儀配合外,若加裝馬達在手機上,也可以做出在手機墜地過程自動翻轉、避免螢幕正面著地的保護應用。
 
此外,視穿戴裝置需要也可以添加其他感測器,例如「迫近感測器」能夠做到當手機靠近耳朵就自動接聽、蓋起來則自動靜音的功能。而備受市場矚目的無線充電、NFC行動支付等功能也會有專屬的感測器誕生,例如無線充電(QI)是一個線圈,但要能夠辨識出相搭配的充電板,也有可能會整合至電池或sim卡當中。
 
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感測器能安裝的數量大致上是手機>手錶>手環。有意投入相關產品或服務開發的廠商則視服務對象選擇適合的硬體規格,在成本與需求之間取的平衡。
 
許賓鄉舉常見的續航力問題為例,目前的電池技術尚未有重大突破,因此續航力多需依產品定位和功能多寡來進行取捨。例如 Apple Watch 的定位是 iPhone 的延伸,因此只要把數據傳回手機裡運算就好,節省運算所需消耗的大量電力。小米手環等裝置也採取同樣策略,由於不需要顯示數據、操控的介面,自然比手錶更省電,且只要能夠保存數據一定的時間,再傳回手機或雲端即可。
 
除了開發功能,更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建立「服務」
 
許賓鄉坦然表示在產品開發初期,行銷上經歷了許多困難。許多老人家嫌棄手錶外觀太醜、功能不夠、或是體積太大、太過像輔具而有損老人家自尊心等等。第二代、第三代的手錶持續改良,例如將錶帶改為真皮材質、提昇手錶設計的時尚感,讓長輩能夠覺得這是一個上得了檯面的配件;並且增加照片分享功能,讓長輩可以輕易看到孩子在外的生活照,除了安心,也能和周遭的親朋好友分享和炫耀。這些設計或許跟核心的生理監控功能並不相干,但卻是能夠照顧到使用者情感聯繫的重要價值。
 
當問及產品在台灣的發展,許賓鄉無奈的表示,由於國內健保太過「成熟」,醫療門檻過低,人們「自主管理健康」的意願不高,長期而言也不利醫療生態的發展。因此過去主要市場都在歐美等醫療服務較昂貴的國家,近年來也在中國市場逐漸崛起。在國內,則和相關養護機構、政府社會局或非營利組織合作,偕同照顧資源較弱勢的老人家。
 
蓋德科技所提供的服務中,除了醫療以外,範圍還擴及二十四小時安全守護、健康管理、生活幫手(派車、就醫接送、水電維修)等多元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業端對消費者端)」的業務。許賓鄉表示,如果「服務」才是重點,那麼就應該擺脫過去仰賴硬體獲利的思維。
 
 
目前蓋德採用月租式的方案,使用者只要長期綁訂月付加值金額,就能獲得上述服務,同時享有低廉的硬體價格,「這就跟『零元手機』的邏輯類似,我們必須降低消費者獲取硬體的門檻,才能擴大我們的服務範圍。」蓋德扮演擁有硬體的使用者、以及掌握服務的廠商之間的橋樑角色,企圖建立穿戴式裝置和服務的完整生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審校:陳妤寧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