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活處處皆過濾:無所不在的分離
103/08/06
瀏覽次數
13754
周揚震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生活中的古老工藝
分離技術在近代化學、能源及環保工業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如食品精製、化工產品純化、高純度電子材料製造和生物技術。但過濾、壓榨、沉降等分離技術也是古老的工藝,從挖掘出距今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古物中,就發現有應用過濾原理來釀酒的跡象。
釀酒的基本過程是把穀物蒸煮後,以酒麴使穀物分解並發酵成酒,經過濾去除酒糟後就得到酒。大汶口文化所挖掘出的古物,包括煮料用的陶鼎、發酵用的大口尊、濾酒用的漏缸、貯酒用的陶甕等,這些釀酒的器具及古代釀酒的過程,與古埃及壁畫中描繪的大致相同,都在釀酒後以過濾及壓榨的方式榨出酒來。
東漢時期蔡倫改良前人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纖維為原料,所製成質地粗糙且不便書寫的灞橋紙,也把過濾應用在紙張的製程中。他把破布、漁網、樹皮等原料切碎後,置於石灰水中熬煮成紙漿,再用細簾子撈取(過濾)紙漿,晾乾後揭下就成為紙張。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紙張的製造流程包含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乾,其中蕩料入簾及覆簾壓紙都是過濾及壓榨的應用。
古文中也可見到過濾及沉降用於提取飲用水的應用。明初汪穎《食療本草》所述:「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是指雨水降至地表後,受到重力作用而往地下滲透,當水流經土壤及岩石的孔隙時,會濾除水中的各種雜質,獲得乾淨的水源。若水質混濁時,《食療本草》提出:「雨後水渾,須擂入桃、杏仁澄之,」其意是在水中加入凝聚劑,使懸浮物質凝聚後沉澱在水底。
清代章穆於《調疾飲食辨》中記載:「春夏大雨,山水暴漲,有毒。山居別無他水可汲者,宜搗蒜或白礬少許,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沈澱凈化,」也是以沉降的方式去除水中懸浮物。此外,《食療本草》中提出:「其城市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煎滾,停一時,候鹼澄乃用之,」則是同時以高溫殺菌、重力沉降等方式淨化水質。
應用廣泛的過濾
過濾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目的是為了回收有價值的固體、液體或氣體,進而達到分離的效果。從人類文明發展以來,在民生及工業上應用廣泛的應屬固液分離。根據分離機制的不同,可把固液分離分為「過濾」及「分離」兩大類。過濾是利用篩網、濾心、濾布或具孔隙的介質,分離液體中的固體顆粒。分離則是運用重力、離心力或電場等驅動力達到分離的目的。在工業應用上,固液分離主要是以前處理、稠化、澄清、過濾、壓榨、洗滌、脫液等方式,達到原料純化、產品分離、廢料處理等的目的。
固液分離在民生上的應用也非常廣泛,舉凡飲用水、酒、豆腐、豆漿、年糕、粿、番薯粉、紅糖等的製作,都需仰賴過濾、壓榨和其相關技術。
以豆腐的製作為例,需經過泡料、磨料、過濾、煮漿、加細、凝固、成形等過程。其中,過濾、加細及成形都是為了分離固體及液體。過濾是用棉網初步分離豆漿和豆渣的過程;加細是進一步以網目較細的棉網或紗網,過濾漿液中的微量雜質、鍋巴以及膨脹的渣滓;成形則是把凝固後的豆腐花置入模具中,利用重物壓榨的方式去除水分,依據壓榨程度的不同,可以得到水豆腐或豆腐乾等不同的成品。
傳統食品中年糕、湯圓、粿及麻糬的製作,都需先製作乾糯米糰後再加工為成品。乾糯米團的製作是把糯米浸泡後以磨漿機磨成漿液,脫水後就可得到乾糯米糰。傳統糯米漿的脫水方法,是把研磨後的米漿置於棉布袋中,束緊袋口後放在板凳上,再把扁擔或大石頭置於布袋上方,藉由扁擔綁緊在板凳上的壓迫力或石頭的重力濾除水分。
糯米漿脫水的原理和豆腐成形一樣,都是以壓濾的方式脫除水分。近年來為了大量生產,逐漸以離心分離或機械壓濾的方式取代傳統的壓濾製程,但各種固液分離技術依然在現代食品工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傳統過濾再進化
生活中隨處可見過濾的例子,如以漁網捕魚、以撈網撈取鍋內食物、以洗菜籃瀝乾洗滌後的葉菜、以茶袋與濾袋濾除茶葉與咖啡渣。這些都是利用過濾介質孔徑小於固體顆粒的原理,把固體截留在過濾介質上。另一種隨處可見的過濾應用是過濾飲用水,根據前文所述,古人常用於淨化水質的方法是過濾和沉澱,現今隨著薄膜技術的發展,人造薄膜過濾技術逐漸應用於取得更高品質的飲用水。
1920年代在德國就開始利用微過濾薄膜(可濾除粒徑0.1~10微米粒子)濾除水中細菌,並在1925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家微過濾濾膜生產公司。隨後,由於水汙染及水資源的問題日益嚴重,薄膜及其相關技術需求大增,因而於1954年在美國成立公司,加速各項薄膜技術在水處理上的應用。
Lobe和Sourirajan兩位學者在1960年提出非對稱醋酸纖維膜製程,進一步解決逆滲透(孔洞大小約4~10 Å,僅2~3 Å 的水分子能穿透)需要很高的壓降才能讓水透過的瓶頸,使得逆滲透程序得以商業化,連帶促使1970年代超過濾薄膜及其過濾程序(孔洞大小約5~100奈米,可濾除分子量0.5~50萬之間的分子)的發展。至此,用於飲用水的膜過濾程序已大致發展完成,爾後隨著過濾材料及程序的進步,薄膜的分離效果越來越好,價錢也越來越低。
近年來,飲水機及給水站隨處可見,大多數家庭的飲用水也會裝設濾水系統,多半是以粗濾、微濾、精濾等多級薄膜過濾模組組成。
自來水經過5 mPP棉紗濾心(孔徑約5微米)進行粗濾,初步過濾水中的泥沙、鐵銹、石灰、毛髮等較大固體沉澱物。再把水通過1 mPP棉紗或陶瓷濾心(孔徑約1微米)以及活性碳濾床進行微濾。1 mPP的濾心會進一步過濾水中細菌及更細微的粒子,活性碳會吸附水中的農藥、三鹵甲烷、臭氧分子等有機物。最後使水通過逆滲透模組進行精濾,有效過濾水中細菌、病毒、離子、有機物及各種化學有毒物質。
此外,為了不影響人體電解質的平衡,不需阻絕飲用水中所有離子,因此飲用水過濾系統所採用的逆滲透薄膜,膜孔較工業製程或海水淡化所使用的薄膜大,所需的操作壓力也較低,符合一般家庭的需求。
因應環境演化的過濾
隨著人口密集及工業發展,空氣中充滿著細菌、病毒、粉塵、塵蟎、飛沫、化學煙霧等雜質,惡劣的空氣品質會誘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各項空氣過濾產品應運而生,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口罩過濾及空氣過濾器。
口罩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6世紀,主要是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古中國稱為拜火教)為了防止膜拜儀式時,呼出的不潔氣息觸及聖火。時至今日,口罩已成為個人的基本防護品,逐漸發展出活性碳口罩、醫療口罩、帶電濾材口罩等,以過濾各種油性及非油性懸浮顆粒(最小可過濾0.3微米粒子),甚至發展出可兼具過濾及殺菌效果的光觸媒口罩。
早期的空氣過濾器僅是使空氣流經不織布或活性碳濾網,達到初步過濾空氣中懸浮粒子的目的。近年來,不織布濾材發展迅速,已能量產高效率過濾網、超高效率過濾網等濾材,大幅擴展空氣過濾器的應用範圍。
高效率過濾網能過濾空氣中99.7 % 的0.3微米懸浮微粒,因此可完全濾除化學煙霧、細菌、塵埃微粒、花粉等雜質。超高效率過濾網則是專為製藥廠、半導體廠、手術室、無塵室等場所設計的濾網,過濾0.12微米粒子的效率可達99.99999 + %。此外,使用高效率過濾網及超高效率過濾網時,需防止空氣繞過濾網而降低過濾效果,因此應考量整體空調系統再加以設計。把高效率過濾網及超高效率過濾網用在空調系統中,在達到過濾系統風道氣密要求的情況下,控制室內溼度及溫度,兼顧室內空氣品質。
最複雜精密的過濾系統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過濾在生活及產業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最複雜及精密的過濾系統卻是存在於人體中。舉凡人類賴以維生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排泄系統中,都可看到過濾的影子。
以呼吸系統為例,在把空氣中的氧氣吸入肺部血液,以及把肺部血液裡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的過程中,就會經過一連串的過濾過程。首先,空氣通過鼻腔時,鼻毛和鼻腔內的黏液能阻擋和黏住吸入的粉塵,達到初步過濾的作用。當空氣通過氣管及支氣管時,氣管及支氣管的腺細胞及杯狀細胞會分泌黏液,黏附粉塵、細菌等異物,並溶解可能存在於氣體中的微量有害氣體,再藉由黏膜上纖毛的擺動把黏液送到咽部,藉由咳嗽排出體外,達到二次過濾的作用。
當空氣送至肺部進行氣體交換時,肺泡則扮演最後一道過濾的功能,讓氧氣以擴散通過呼吸膜的方式,從空氣中分離出來,再由紅血球輸送至全身組織。體內組織細胞代謝的二氧化碳,則以與上述相反的途徑排出。
消化、循環及排泄系統是人體內另一組精密的過濾系統。當食物和水分經攝取後,通過口、咽和食道輸送至胃,藉由胃蠕動使食物與胃液混合、磨碎及初步消化後,再緩慢送至腸道。食糜經小腸充分分解及消化後,各種營養素由小腸細胞過濾吸收,水分與電解質則由大腸吸收。
從消化道過濾吸收的營養素或其他成分,藉由微血管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後,會由肝門靜脈到達肝臟,經肝臟過濾及清除血液中的壞死細胞、細菌、病毒與化學物質後,才會經肝靜脈及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與右心室。待經肺循環獲取氧氣後,再把營養素及氧氣從左心室供應至全身各器官。
從左心室流至腎臟的血液約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當血液流過腎元(腎臟的過濾單元,每顆腎臟約有100萬個)時,血液中較大的血球、蛋白質會留在血液中,水分、電解質、養分、廢物等會被過濾成原始尿液。但葡萄糖、鈉、鉀等有用物質及大部分水分,會透過腎小管的再吸收回到血液中,剩餘的水分、電解質及廢物如尿素則形成真正的尿液排出體外。
以人體為鏡發展多元應用
隨著生物學和生理學的進展,科學家發現生物經過千萬年的演化,體內已隨處可見高效率的過濾單元。這些過濾單元具有選擇分子的能力,可從環境中利用分子大小、濃度或親和性的差異,篩選、過濾及辨識需要的分子,讓它進入細胞中,而且可以把不需要的物質阻擋在外,或透過各種方式加以排除。這些過濾單元也在人體中組成一整套完整、複雜且精密的過濾系統,可以階段性地濾除不要的物質,以獲取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
前述兩個例子,呼吸系統中鼻毛和鼻腔內的黏液,以及消化系統中的胃、小腸及大腸都是扮演「初濾」的角色,初步過濾空氣中的微粒與食物中無法消化吸收的廢物。氣管及支氣管表層的黏液、纖毛,以及過濾血液的肝臟則扮演「微濾」的角色,進一步過濾細菌及化學物質。肺泡和腎元是負責「精濾」的工作,用來獲得所需的氧氣及分離體內的廢物。
這一連串過濾流程和工業上以前處理、稠化及澄清、過濾、後處理等步驟進行固液分離有異曲同工之處,但體內的過濾系統明顯比工業處理程序更複雜、穩定及精確。未來在科學家不斷觀察及學習人體內各種過濾及分離機制的過程中,也許能突破目前過濾技術的瓶頸,發展更多元的應用。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4年8月,500期,30 ~ 35頁
微過濾(3)
超過濾(3)
逆滲透(1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