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70 年代,Dr. Le Douarin 利用雞與鵪鶉胚胎之間的組織互換,發現了神經脊細胞會遷移分化成顏面骨骼、神經、色素細胞等不同形態的細胞。後續的實驗更發現雞的淋巴細胞分別來自於胸腺上皮組織(thymus)及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而這兩種來源的淋巴細胞在免疫功能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後來便依據其來源命名為T細胞與B細胞。哺乳動物體內並沒有法氏囊,可是與雞的B細胞有相同功能的細胞是由骨髓(bone marrow)分化而來,因此沿用了B細胞的名稱。
除了做為胚胎發育實驗的材料外,雞胚胎也應用在尖端基礎研究上。在分子生物學開始發展後,科學家嘗試用分子生物的觀念來探討生物學上長久以來未解決的疑問。例如,1989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Dr. Harold Varmus 就是利用雞的反轉錄病毒,證實了腫瘤病毒 Rous Sarcoma virus 的基因體中帶有致癌基因 src,在感染宿主後會表現,並導致腫瘤的形成。
看過〈侏儸紀公園〉電影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銀幕上霸王龍嚇人的身影。而故事中恐龍公園的創立者,就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技術,把琥珀中未被破壞的恐龍 DNA 萃取出來,斷裂或缺失的片段則用兩生類(例如青蛙)的 DNA 去填補。這個觀念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非常合乎科學邏輯的,因為目前發現的恐龍的各種骨骼化石,的確和兩生/爬蟲類最相似。
可是最近在考古學上的發現,卻可能改變上述傳統的看法。第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Dr. Bakker 等人研究恐龍的骨骼結構,發現某些恐龍的骨骼結構和哺乳類與禽鳥類非常類似,因此推論恐龍可能是溫血恆溫動物,而不是和兩生/爬蟲一樣是冷血變溫動物。
第二、哈佛大學 Dr. John Asara 由霸王龍的化石中找到了一些尚未變成化石的軟組織,他把這些軟組織取出,萃取其中的蛋白質,用質譜儀分析,再把得到的胺基酸序列和已知的蛋白質資料庫中的序列比對。結果,他發現這些恐龍的胺基酸序列是屬於軟骨組織的膠蛋白,而更令人訝異的是和這些恐龍膠蛋白序列最相似的,竟然不是青蛙或爬蟲類的膠蛋白,而是雞或鳥類的膠蛋白。
這並不是說《侏儸紀公園》的作者麥可‧克萊頓的科學知識不正確,而是在他寫作這本小說時,專家學者們並不知道,和恐龍血緣最相近的現代生物竟然可能不是兩生/爬蟲類。因此,如果該小說作者現在要修訂這本小說,可能會把用來填補恐龍 DNA 片段的材料來源改成用鳥類的 DNA。
其實,依據 DNA 複製時的半保留性,我們體內的 DNA 序列中保存了絕大部分源自人類祖先的基因。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西恩‧卡羅教授稱這些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的 DNA 序列為「DNA 化石」。
根據「演化論」的推論,生物個體的性狀差異在經由環境的篩選後,會變得更加顯著。由分子生物的層面來看,這些外在性狀的改變,其實是源自於細胞內遺傳基因突變的累積。雖然在 DNA 半保留的複製過程中,有重重的關卡來確保新合成一股 DNA 的正確性,可是錯誤的發生仍然不可避免,這些在 DNA 複製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就是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