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4日,麥卡錫誕生於波士頓。1948年9月,麥卡錫參與計算機設計大師諾伊曼的「自複製自動機」論文發表,這場演講是他投入人工智慧的起點。7年後,麥卡錫、閔斯基與香農首度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在翌年召開達特矛斯會議,邀請各國學者專家探討人工智慧的潛能及展望。會議上,大家熱烈討論著未來發展及可能性,相信人工智慧終有一天能勝過人類的頭腦。不過,這一切在當時只是紙上談兵,沒有人能預測何時發生,也不知道將會帶來什麼影響。後來,麥卡錫將人工智慧定義為「研發智能機器的一門科學與技術」(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king intelligent machines.)。因此,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若x>1,則印出「x>1」,否則就印出「x<=1」,應該寫成 (if (> x 1)(write "x>1")(write "x<=1"))
這些先驅的概念,使人們在與電腦溝通上,能夠更便捷,也能更簡單的執行不同的運算及動作。
約翰・麥卡錫的父親為美國共產黨創辦的全國性報紙《每日工人》的業務經理,母親則熱心參與各種社會運動。或許是因著雙親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及努力,麥卡錫耳濡目染下在人工智慧的探究上,不僅有科學理論應用的層面,更加入了許多社會議題,探討人工智慧對人類帶來的影響。在一篇他寫的微小說《機器人與嬰孩》(The Robot and the Baby)裡,便描述了家庭機器人有感情後發生的各種小故事,藉由人類冷漠及機器人溫暖的對比,諷刺科技社會的悲哀,及探討機器人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