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土壤液化專題報導(四):陌生的土壤液化名詞掀動全民的悸動
105/11/25
瀏覽次數
1260
費立沅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環境與工程地質組
2016年2月6日地震原來只是臺灣每年正常板塊能量釋放的常態結果,但因此次地震造成臺南都會區內嚴重的人命傷亡,驚嚇到整個社會在春節前的過節心情;這一次有關活動斷層的議題,地質調查所一直沒有出聲,因為同仁在野外找不到任何的地表破裂現象,既然可歸類為盲斷層成因,就只有後續利用地震波進行分析研究,來找出是哪一條活動斷層的錯?當維冠大樓的救災行動告一段落後,忽然此次地震災害被挑出的其中之一禍首-土壤液化,變成全民最夯的話題。
土壤液化就好像新聞上所看到的地表噴砂現象,忽然就從地下冒出頭成為社會焦點。它只是地表下的淺層土壤,於地震時造成超額孔隙水壓瞬間的正常能量釋放。以921地震為例,當時在員林地區部分建築的牆邊、水泥路邊或是舊井旁邊,可以看到有水與砂噴出後堆積的情形(照片1、2)。0206地震造成之土壤液化破壞,常是主要結構物旁加蓋之建物出現傾斜、龜裂、隆起、堆砂等現象。土壤液化並不易造成嚴重的災情,潛勢的高或低只代表局部區域對於地震反應的差異,防範或是減災都不難找到對策。
過去,只要是位於砂質土壤條件的基地開發,有關土壤液化的基礎研究或是因應對策,國內一直有學者在努力中,但是這類屬於非顯學的課題,始終沒有成為主流。921地震時,在災區的南投、彰化、臺中等地都曾在局部地區出現過土壤液化的災情,當時的國科會基於科學研究目的,曾邀請學者分別針對不同縣市範圍,完成臺灣局部地區的成果,完成後,曾用於「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或是「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等內容之調整。
2016年2月6日地震後的第4天,行政院敏銳的感受到社會強烈的期盼,最後終於發現中央地質調查所在近5年已經完成新一版的土壤液化潛勢分析成果,包括臺北、新北、宜蘭、新竹、臺南、高雄、屏東等區域,因此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會議中,決議應該要將此項攸關民眾防災作為的訊息公開,因此就在情人節當天宣布:行政院將於1個月內提供比例尺兩萬五千分之一土壤液化潛勢資訊給社會大眾。如此,既能契合張院長強調的open data理念,也符合地質調查所提出的準備期1個月的最低要求。看起來如此已回應了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期望,卻苦了經濟部(負責土壤液化潛勢區之調查與公開作業規劃)與內政部(負責土壤液化潛勢區資訊公開之相關配套措施)兩個苦主。
地質調查所新一版圖資的原始圖名為「地質災害潛勢圖」,係考量活動斷層、軟弱地盤(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2011年版之地盤分類表劃分)、土壤液化潛能指數(依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2011年版、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2001年版)等3個項目所分析之結果,原則上這也只是研究成果資訊之一,但是社會上卻要求將其中之土壤液化潛勢分析的結果公開,其他兩項資訊則不需要公開。
當然,學者專家也開始討論,並質疑公開土壤液化潛勢資料之法律性、正確性、合理性、應用性、敏感性、防災性、必要性等;也討論是否應將土壤液化列為『地質災害』之一,則可依據地質法的規定,將其中高潛勢區域劃設為土壤液化地質敏感區,比照其他4類已經公告的地質敏感區,統一納為土地開發時之第二類環境敏感地,必須在經過相關的調查與安全評估後,才能進行有條件的開發。
土壤液化從一個沒沒無聞的生硬名詞,忽然躍上年假時媒體及網路的熱門舞臺;如何適時、清晰的跟媒體講道理,可能是每一個業務主管單位需要深思的問題。民眾強調知的權利,政府資訊似應合理迅速的公開;故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民眾應有所節制,政府應有所限制。網路已經成為現今社會傳遞訊息的重要管道,偏頗不實的言論一定會夾雜於其中;適時將訊息導正,各單位的入口網站應承擔主動澄清的功能。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熱門話題常常只在短時間大量湧現於生活週遭,防災議題不能只是曇花一現,尤其氣候變遷已經成為常態,複合型災害又是大部分臺灣人的宿命;如果此次的土壤液化話題,能讓民眾體認到「災害可能常伴你身邊」,亦不失為話題冷卻後的重要回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小王子眼中21世紀的地球」執行團隊撰稿)
土壤液化(8)
災害潛勢圖(6)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