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組織工程:巧奪天工的人類智慧–組織工程
91/09/05
瀏覽次數
8011
徐善慧
|
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陳俊宇
|
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組織再生?真是太神奇了!
相信大家都看過《封神演義》這本家喻戶曉的神怪小說吧!其中有段關於小神童「哪吒」的故事是這麼說的:哪吒擊斃龍王三太子後,四海龍王前來復仇,哪吒為救父,遂自刎,削骨還父、剔肉還母而身亡,其師尊太乙真人以蓮花堆成哪吒身形,鍊成蓮花化身之軀以使哪吒復活。在21世紀的今日,各項科技突飛猛進,「蓮花化身」這種組織器官再生的說法,已不再只是出現在小說中遙不可及的神話。
器官再生在自然界中並非柏拉圖式的理想。壁虎遇到敵人襲擊時會自斷尾巴,趁敵人陶醉在香「尾」大餐時,一溜煙地跑掉,不過一段時間後,全新的尾巴又會自動長出來;另將海星砍成兩半丟入海中,海星不但不會死亡,且每一半都可長成獨立的個體,這種特性叫做「再生」。擁有這般器官再生的神奇功能,實在令人稱羨。近代科學家們憑藉著一股「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堅定信念,發揮「仿效自然」的巧思,重建受損的人體組織,這就是「組織工程」的主要精髓。
啥米是組織工程?
「組織工程」在2000年5月分美國《時代》(Time)雜誌中列為未來十大熱門工作的榜首,顯示這項技術正朝著蓬勃發展的前景邁進。簡單地說,組織工程主要是致力於組織和器官的再生與形成,利用材料科學與生物科技的進步,在一個模仿組織與器官形狀的材料中種入細胞,使細胞依著模型來長成新的組織與器官,以供修復人體的組織缺損。這項技術對於世界上許許多多因器官衰竭而亟待修復的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在認識什麼是「組織工程」之前,對於這項在科技學門中崛起的閃亮之星發展過程的了解,套句廣告詞:這是一定要的啦!
傳統上,外科醫生對於受損組織的處理,都是以手術重建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對患處直接作手術縫合或利用人體組織移植以達修復的目的。不過,二次大戰期間,由於科技知識爆炸,以及各學科間的相互整合,科學家提出了「仿效自然」的想法,希望以人工製造方式,創造出與人體正常器官相同的取代物。首先是使用人工物質如合成高分子等,作為取代物的人工器官與生醫材料,這一波風潮在1970年代達到高峰。漸漸地,科學家們發現,人工合成的物質若長久置放在人體內,會有慢性發炎等免疫排斥問題產生。於是開始醞釀出新一代的思維模式,嘗試結合人體組織移植與人工材料修復的優點,開啟了組織工程的新紀元。
早在1970年代末,麻省理工學院的優金貝爾(Eugene Bell)實驗室就成功地在體外培養出了皮膚、血管等組織。在198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藍格(Robert Langer)教授、哈佛醫學院的約瑟夫佛坎提(Joseph Vacanti)以及其弟查理斯佛坎提(Charles Vacanti)等人,又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證實:利用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結合細胞的植入,可以培養出新生的軟骨組織。有了這些傑出科學家的細心投入,1990年代組織工程原理的雛形遂大致建立,成為一顆崛起的新星。
如果把組織工程看作是一家人體組織器官的建設公司,那麼說起公司職員的身分背景,那可就琳琅滿目了:化學工程師、材料學家、生化學家、細胞學家、生理學家、分子生物學家、臨床醫學家、外科醫師、病理學家等等。可見組織工程並非是一項「獨門」的學科,乃是集各家所長之大成。
秘密武器!
實現人體組織器官再造的夢想,支架、細胞及訊息因子,是構成組織工程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打個較容易理解的比方的話,支架就像是果農種植葡萄時所搭起的棚架,細胞就是種下的種子,而生長因子就好比所施予的肥料。
想要針對受損組織進行修復動作或實現人造器官的美夢,需要這三大要素之間巧妙的配合,針對人體中不同部位的組織需要,研擬出適合組織器官再生的策略,以達成組織工程造福人群的目的。
支架–細胞的家
想要讓細胞長成我們所預期的器官構造,如果缺乏細胞的立足點,也就是作為細胞生長溫床的「支架」,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組織工程利用特殊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建構出三度空間的立體框架,讓植入的細胞可以在其中生長並增生。支架的功能不僅僅當作細胞生長的框架結構,更可以進一步地控制引導細胞朝特定的方向生長、分化。
適合作為組織工程的支架材料,基本上必須符合幾個條件:在人體內可以被降解,因為支架結構在體內存在時間過久,反而會有礙組織的再生,也就是說器官長成後所使用的支架材料必須會消失且可被人體吸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沒有嚴重的免疫排斥問題;材料表面適合細胞的生長;以及具備相當的物理強度。
不過,無論所使用的材料為何,它們皆具有兩個共通的特性。首先是可塑性,可按照不同的組織器官構造,塑造出我們所想要的形態;其次是支架內部的孔洞結構,它就像是一間間的小房間,細胞植入後,如同攀岩一般先貼附在房間的牆壁上,然後慢慢地往房間中央伸展,最後細胞及其製造出的細胞外基質形成組織而占滿了整個房間,細胞彼此間穿牆而過形成聯合的整體,長成我們所要的器官。
細胞–組織再生的關鍵
組織工程的最終目的是讓細胞在體外生長分化為功能性的組織器官,採集少量的自體細胞加以培養, 在體外大規模地增殖,再運用於體內器官的修復上。因此細胞是組織工程策略能否奏效的重要功臣。細 胞的類型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已分化完全的「成熟細胞」,以及具有分化成其他細胞能力的「幹細胞」。
成熟細胞的來源主要分為自體及異體細胞,當然,自體細胞自然是最為理想的細胞來源,因為不會產生免疫排斥的問題。雖然近幾十年間,體外培養細胞的技術已有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仍有許多關鍵性的難題尚未突破。例如,如何有效地促進成熟細胞在體外的增生能力,以及細胞取得來源受限等問題,將是組織工程應用發展的一大絆腳石。
因此,最近三年間興起了一股研究「幹細胞」的熱潮,為組織工程的前景帶來一線曙光。藉由誘導幹細胞分化的研究,可以解決細胞來源不足的問題。且幹細胞具有在體外無限制增殖的特點,將解決組織工程的「細胞荒」問題。雖然目前對於幹細胞的研究尚未成熟,且針對「胚胎幹細胞」方面的研究因牽涉到倫理的問題而反對聲浪不斷。不過,由於許多科學家的投入,再加上幹細胞不僅只是存在於胚胎當中,在成熟的人體內依然可發現其蹤影,比方說骨髓中就含有造血幹細胞與間葉幹細胞,遂使得此一領域的研究正迅速地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類似「細胞銀行」的機構出現,專門提供各式各樣的人體細胞,或培育客戶的幹細胞使其分化成為所需細胞,作為組織器官修復的重要組件。
訊息因子–所羅門之鑰
如果單單只靠支架及細胞的配合,要想完成組織再生的艱鉅任務,可說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唯有合適的訊息因子加入,才能誘導細胞在支架材料上正確地分化、遷移及生長,最後才有功能性正常的組織器官誕生。針對不同的細胞類型,必須對症下藥,施以相當的訊息因子,才能夠啟動組織再生的過程。
訊息因子指的是什麼呢?比方說像是能幫助細胞黏貼在支架上的貼附因子,或是促進細胞正常生長的生長因子,以及能夠引導幹細胞分化為想要的細胞分化因子等,通通都是屬於訊息因子的範疇。
然而,刺激組織器官再生的訊息因子並不局限於有形的分子,因為人體的細胞常置身於流場如血管之中,或必須承受相當的負荷如骨頭。因此,其他如機械應力或超音波等物理訊號,也會對細胞的增生與分化產生正面的作用。
研究各種訊息因子對於不同細胞類型的分化、生長、代謝所產生的影響,揭開訊息因子作用機制的神秘面紗,成為目前研究上的關鍵課題。藉由這方面的發展,勢必將組織工程的領域推向更深一層的技術高峰。
閃亮之星–組織工程
組織工程儼然成為21世紀的新星,在世界主要科技強國的發展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因為傳統的組織器官移植修復方式所費不貲,而且數量上又受到嚴重的限制,這對於眼前急需救助的病人而言,可謂雪上加霜。
組織工程這種再造人體器官的新生代醫學模式,解決了以上所言的難題,為醫療市場創造了無限的商機。更重要的是,在學術上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讓人造器官的科學幻想付諸實現。
不過,組織工程是否能在未來大放光明,尚面臨資金投入的問題及社會大眾的考驗,最主要的關鍵則是法規及倫理上的規範。凡此,均有待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者運用智慧來解決。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8月,356期,4 ~ 9頁
組織工程(8)
組織再生(3)
幹細胞(6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14
在火車上做實驗!「科普環島列車」讓小學生學習科學也增廣見聞——專訪周中祺副教授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