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與氣候一起飆舞–熱情探戈?還是獨自狂舞?
98/01/06
瀏覽次數
19534
許晃雄
|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2006 年 8 月,熱浪襲擊紐約市,電力吃緊,全市進入緊急狀況。2006 年 7 月,歐洲熱浪飆到攝氏 41.5 度,倫敦比曼谷還熱。2005 年,亞馬遜河流域發生百年乾旱,整個亞馬遜河只有涓涓細流,水面上都是死魚。
2001 年,臺灣發生一連串風災水災,納莉颱風來襲,除臺中外全臺各地無一倖免,緊接著連續發生兩年旱災。50 年前臺灣曾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那時候沒有新竹科學園區,對電子產業衝擊不大,忍一忍就過去了,可是這次的衝擊卻相當大,怪異氣候使得大家不斷在問:「是不是全球暖化造成的?」但以目前的科學理解來說,答案仍然是不知道!
影響氣候的因素非常複雜,有天文因素、火山爆發、聖嬰現象、生地化循環……等原因,也有人為因素如溫室氣體的排放等,受限於人類的能力,科學上對這些怪異氣候大半無法解釋。事實上,溫室氣體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大自然效應,原本存在於地球大氣層中。對於人類出現後所造成的溫室氣體的快速增加,是否就是導致氣候異常的原因,科學上並無一致性看法。
全球溫度逐漸上升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 2007 年 2 月發布的科學評估報告指出:過去 100 年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 0.5 ~ 0.6 度;近 30 年來平均溫度上升近攝氏 1.8 度。如果只看過去 30 年溫度的變化,大部分地區溫度都在上升,尤其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快。但在 1950 ~ 1970 年時溫度卻是下降的,也就是說,之前曾有一陣子有些地方的溫度下降,表示以前氣候屬於多樣性氣候。
一個生態體系如果是多樣性就比較穩定,同樣的,如果氣候屬於多樣性就能互相牽制,全球氣候就比較穩定。但是這個現象似乎已經改變,過去 30 年的氣候開始全球化,每一個地區的溫度上升速度都在加快。這是否表示:未來的氣候變化只有非常單一的因素在控制,以前的多元因素不見了?這是非常令人擔心的事。
極地情況也一樣。過去二、三十年來,北極海海冰面積快速縮減,與一百多年前的冰河對照起來,很多地方的冰河都不見了。不過裡面有一個有趣的對照:北半球很多地方暖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可是南極只在某個角角上的某個地方的暖化程度比較厲害。實際上整個南極溫度仍在下降,這是科學上還不太了解的現象。
海平面上升 雨量變化不一致
全球海平面也在持續上升。過去一百多年,海平面上升約 10 ~ 20 公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陸上冰河溶解,融水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另一原因是海水溫度上升後體積膨脹,而海盆幾乎是固定的,因此海平面上升。從過去 10 年衛星資料觀測可知,西北太平洋、菲律賓海一帶是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區域之一,不過仍有些地方的海平面下降。並不是每一個地方的海平面都上升,但是平均來說海平面是上升的,只是有些地方上升比較快,有些地方比較慢。
全球雨量變化有些擺盪,大概 1950 年到 70、80 年代,全球雨量比較多,最近比較少,這個現象在區域性地區相當明顯。由統計資料可知:全球雨量變化非常複雜、不一致,有些地方雨量上升,有些地方雨量減少。但是不管增加或減少都不好,增加太多容易發生洪水、豪大雨;雨量太少會發生乾旱,對人類影響很大。整體來說,過去幾十年來有些地區的豪大雨越來越劇烈,但是副熱帶地區乾旱的發生似乎越來越頻繁。最近最有名的乾旱地區是澳洲,澳洲已連續 6 年乾旱,其原因必須進一步探討。
人類可能造成了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究竟是由於人為因素的影響或是大自然的變化呢?過去一百多年來人類排放很多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沼氣)、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可是恐龍存在的侏羅紀年代,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 5 倍,更早之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 15 倍、20 倍,現在再談「二氧化碳增加」究竟有何意義呢?其意義在於時間的短暫、快速。要證明過去一百多年來「二氧化碳的增加」非常異常,必須先研判過去一百多年來的變化情況是否很特殊,研判方法就是與過去數十萬年前比較。
科學家在 20 世紀發現全球各地的溫室氣體含量幾乎差不多。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後,幾十年到一、兩百年內出不來,它會在大氣層裡漫遊,時間一久,使得全世界溫室氣體含量分布均勻。
為了了解幾萬年或幾十萬年前的溫室氣體含量,科學家在南極冰層鑽探,鑽得越深,鑽出的冰柱(冰芯)年代越久遠。冰柱裡面的氣泡很可能在幾萬年或幾十萬年前被封存在冰層裡面,因此分析氣泡可以知道當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鑽探的結果是:在過去 65 萬年,南極冰芯氣泡裡的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大概在 200 ~ 280 ppm(百萬分之一)之間。而工業革命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是 280 ppm,現在已經增加到 380 ppm,約增加三分之一,由此可證,過去 100 年來人類確實製造了很多溫室氣體。
但要如何證明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有關呢?研究者以電腦模擬虛擬實境進行研究,他們假設兩種情境:一是假設只有大自然因素,如太陽強度變化(變強變弱)、火山有無爆發等;一是大自然因素加上人為因素,如隨時間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果顯示:如果沒有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過去三、四十年的溫度不會如此劇烈上升。研究人員因此做了一個研判:人類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極可能造成了全球暖化效應。
溫度上升無法避免
對於未來氣候變化,科學家也以類似方法推估。首先假設一個最環保、人口最少的情境,而且大家都致力於抑制全球暖化現象。結果顯示:到了 21 世紀末,大氣層裡面溫室氣體累積到近 560 ppm,大概是一百多年前的兩倍,這就表示除非科技有很大突破,否則二氧化碳已經收不回來,溫室氣體的增加是人類的宿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排放量、減少影響。
另一個假設情境是非常浪費、不環保、人口急遽增加到 100 億、120 億的狀況。結果顯示: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上升,到 21 世紀末時達到約 1,000 ppm,大約是 280 ppm 的 4 倍。這是科學上推測出來的最好和最壞兩種情境,然後再在兩種情境中推估,把資料放入電腦做模擬,猜測未來會怎麼樣。結果得知從現在到 21 世紀末最好的情況是,溫度上升保持在攝氏 1.1 ~ 6.4 度之間,這個溫度是過去一百年的 2 ~ 10 倍。
簡言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第4份報告有以下結論:就溫度上升來說,陸地比海洋快。就雨量來說,高緯度地區增加,副熱帶陸地地區減少。未來全球海平面上升 18 ~ 59 公分,主要是熱膨脹的貢獻,但是有些科學家質疑這樣的估計過於保守。至於熱帶氣旋,如颱風、颶風這類劇烈天氣,人類仍無法判斷。
氣候變遷 環境生態跟著變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衝擊評估報告中,提到「氣候變遷後對環境生態變遷的衝擊」。由於雨量的變化,水資源在熱帶與高緯度地區可能增加,在中緯度與低緯度的半乾旱地區可能減少,因而推測缺水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並認為 30% 物種所面臨的滅絕風險越來越高。珊瑚白化機率可能因為海水溫度上升而增加。如果溫度變化太快,物種生存空間會改變。萬一氣候變化太快,物種調適太慢,這類物種就可能消失不見。
未來人類可能面對的問題是:溫度上升以後,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減少,中高緯度地區增加,原來穀倉不再是穀倉,如何調配變得很複雜。氣候變化對農漁業產生影響時,大公司或大規模作業區域影響比較小,沒有調適能力的小農戶或捕魚戶影響比較大,意即越貧窮的國家調適越難,科技發達國家則調適得很快。海平面上升以後,如果風暴加強,洪水和風暴造成的災害可能較大。在公共衛生方面,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可能變得比較多一點,整個環境變化後,傳染性疾病發生區域會改變,如瘧疾、登革熱會往北擴張。
推估未來氣候 眾說紛紜
世人對於科學上推估未來氣候變遷的信任度是:對於氣溫、海水溫度與海平面上升的推估比較相信,對於雨量推估的信心比較不足,對於區域越小或越劇烈的天氣現象的推估更無信心。很不幸的是,臺灣很小,天氣變化很劇烈。目前科技上沒有辦法告訴我們臺灣未來一定怎麼樣。
很多大自然現象科學上模擬不出來,用來推估未來氣候的模式又不太完善,使得推估出來的看法不易令人信服,這是世人對於全球暖化警告不太相信的原因。更何況對於未來氣候我們不是預測而是情境推估,如果情境假設錯誤,推估結果也是錯的。
氣候的很多不確定性不容易弄清楚,加上氣候模式仍不完美,因此產生兩極化的看法。譬如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就很肯定地指出,全球暖化已經發生而且非常嚴重,海水會倒灌,會把上海、紐約淹沒,另一部電影〈明天過後〉描述得更嚴重。
但小說家兼醫生的麥克克來頓(Michael Crichton)在閱讀一、兩百篇論文後,寫下暢銷書《恐懼之邦》,他在書中反對全球暖化的說法,不認為這種事已經發生,也不認為未來會那麼嚴重。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政治、法律、媒體加上學界共同創造出來的陰謀,這個陰謀是要控制美國人民,令人民生活在恐懼中才比較容易掌控。
綠色科技 改善環境的商機
無論怎麼說,全球暖化風險確實很大,我們該尋找一些可以把衝擊降到最低的措施。有一個新看法: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需要綠色的科技革命,新科技除改善環境外,或許也可以製造賺錢的機會,只是商機不能馬上出現。比方說:有人發展碳攫取儲存技術,想把二氧化碳儲存下來,或把它埋到海底或放到地層下面,不讓二氧化碳排放出去,這是非常複雜的技術。又如開發替代能源,發展風能、氫能、生質能、太陽能等的發電技術。
有些人為了避免大害而贊成核能發電;有些人希望像矽谷奇蹟般,再創一次太陽能發電奇蹟;也有人發展綠色建築,如瑞士再保公司英國總公司的建築非常奇妙,窗戶可以根據天候狀況自動打開,可以通風,所用的材料大都是玻璃,整座建築就是一個小小的、很好的生態體系,可以節約能源。荷蘭人有更新的思維:既然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避免不了,不如發展水上生活技術。一本叫做《自然資本主義》的書提到:以前講究的是人力生產力的提升,現在應該開始講究自然資源生產力的提升。
希臘神話中有一位擬人化的大地之母–蓋亞(Gaia),1972 年英國生態學家詹姆斯洛克(J.E. Lovelock)教授提出蓋亞理論(或稱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面對全球暖化這個嚴肅話題,洛克教授認為:大地之母無法養育 100 億人口,因此科技發展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拋棄可持續發展或永續發展的觀念,提倡可持續退讓,最好把人類變成植物,製造合成食物,每個人吃藥丸就好,這樣就可以放棄農漁業,把海洋與陸地還給大地之母,這麼做以後地球才有希望。這是相當尖端前衛的想法,應該不會有人同意。究竟如何做才能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這是人人都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取材自國科會「2007 年展望系列春季系列演講第三場」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許晃雄教授的演講內容。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1月,433期,42 ~ 47頁
聖嬰(9)
公共衛生(22)
瘧疾(26)
登革熱(34)
北極海(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9/30
從田間到餐桌:冷鏈物流保鮮的秘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1
不只富饒漁場,更是豐裕生態系!從魚胃和魚肉出發,認識「淺灘」海域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