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常以為生活壓力導致健康問題是最近才有的新現象,其實這類醫療保健問題已有相當歷史,18世紀西歐社會繁榮富裕就出現關於「文明病」(diseases of civilization)的說法。大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認為城市生活、室內工作、精緻飲食和太過貼身的衣服,使得人們偏離自然健康的戶外勞動生活,導致身體疲倦、神經衰弱、體質容易發炎。他勸告人們若要保持身體健康就應該節制飲食、戒除奢華消費、停止追逐風尚,並回歸樸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本身曾經因為飲食過度而罹患痛風等疾病的英國醫師錢尼(Thomas Cheyne),1733年在《英國病》(The English Malady)一書中也力陳節制飲食的重要。當時有些醫師認為商業發展帶來的投機風氣和股市暴起暴落,使得許多人罹患憂鬱症、各種神經疾病,乃至引發自殺風潮。啟蒙運動帶來的哲學爭議、政治辯論、沙龍討論和藝文風尚,則過度刺激神經系統,引發各種疾病。
德貞畢業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醫學院,在1863年底來到中國,隨後前往北京行醫,在中國定居工作直到過世。德貞對中國人的社會風俗和衛生習慣有許多好評,甚至宣稱就衛生保健而言,中國的生活方式遠優於當時歐洲的都會生活,值得歐洲人效法。德貞感嘆歐洲文明雖然比較先進卻有害健康:「在這個進步而不正常的文明時代,生活與環境都如此地複雜造作,重溫一個過往卻仍存在的文明,以及較為簡單自然的生活,是錯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