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美人威爾斯(J. W. Wells)在《自然》雜誌提出生物時鐘的理論,他利用珊瑚的年成長值與日成長值推出泥盆紀,約3.45~3.95億年前,一年有四百天,石炭紀早期,約2.8~3.45億年前,一年有三百九十天,說明地球的自轉愈來愈慢。後英國年輕學者斯庫頓(C. J. Scrutton)又於一九六四年利用潮汐算出月成長輪,兩篇論文風靡一時,但在提出此二論文時兩位學者在文中或文獻中都沒有提到先生。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理論都是建立在馬廷英先生的年成長層的基礎上的;如沒有先生的年成長值,威爾斯與斯庫頓是算不出地質時代中一年有多少月多少天的。
在他後期的新體系研究中,以大陸的漂移與各地質時代大陸間的相對位置作基礎,創立了地殼剛體滑動學說。認為地球外殼常作相對或整體的滑動,而地球上各種現象如火山島弧、海底深溝、冰川、海階等現象,都是地殼滑動的自然結果。這和今日的板塊理論有相當程度的符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板塊學說是摩根(W. J. Morgan)與雷比松(Le Pichon)兩人在一九六八年先後提出的,整整比先生的剛體滑動學說晚了15年。先生的理論可說是板塊學說的先驅者,其「石油成因論」認為地殼在滑動時能造成大量生物的死亡,因而生成石油與油氣,和今日在板塊邊緣微生物生油的理論不謀而合。
一九六五年筆者在比利時作研究時,以古地磁、古地磁極移動來研究大陸漂移的大師朗科恩(S. K. Runcorn)曾專程到我的指導教授肋孔德教授(M. Lecompte)的實驗室,找筆者討論先生的珊瑚年成長率與大陸漂移的細節。一九七七年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珊瑚礁會議中,有多篇論文用X光照射的影像來討論現生珊瑚的年成長率與年成長值,但在其文獻中都沒有提及馬廷英先生,筆者即在會中指出先生早在一九三三年已提出更深入廣泛的年成長層理論,立刻受到各學者的注意及重視。
一九八一年重新出版的《無脊椎古生物論文全集》(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中的〈四射珊瑚與床板珊瑚篇〉,編著者澳洲學者希耳(D. Hill)教授就長篇地報導了先生的年成長層。一九九一年九月在德國明斯特舉行的第六屆國際刺胞類化石會議中,前一屆大會主席澳洲學者珊瑚專家傑耳(J. Jell)博士就曾對筆者說,他最近收全了馬廷英先生的論文,在讀了先生的論文之後,才體會到先生是站在時代前面的人。他感嘆地說:「馬博士是站在時代前面的人,他的理論,在當時是不會有很多人能了解的。」回顧先生一生的研究,傑耳博士的話正是筆者所要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