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這等「鳥事」不是高富帥就可以解決!

104/11/03 瀏覽次數 9419
達爾文發明性擇理論,指出兩性互為異性的演化驅力,衍生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達爾文一口咬定,雄孔雀的長尾巴源自雌孔雀對長尾巴的執迷,尾巴不夠長的雄孔雀因而找不到配偶。但是這樣的美感是怎麼演化出來的,達爾文就說不出所以然了,只能訴諸我們對女性的成見──女人心,海底針。

後來的演化生物學者從性擇理論發展出兩個觀點。一、選擇配偶目的在為子女選擇優質基因;二、為自己找適配的伴侶。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雄孔雀的長尾巴是宣傳自己擁有優質基因的廣告;那些基因才是雌孔雀選擇的標的。但是,研究人員長期觀察過的動物大多不像孔雀,異性似乎沒有明確而一致的選擇標的。許多鳥類的雌鳥,每一隻似乎都有自己的主意。牠們到底在意什麼?
 
 
於是德國的一個研究團隊以斑胸草雀(zebra finch)設計了一個實驗,回答這個問題。斑胸草雀是成雙成對、終生廝守的鳥兒,研究人員先讓20隻雌鳥與20隻雄鳥自由配對,塵埃落定後,再選出6對放入大鳥籠,讓牠們生養下一代。但是,研究人員把牠們分為兩組:3對是自行配對的;3對是研究人員在牠們自行配對之後硬拆散牠們,再亂點鴛鴦譜湊成對。結果,雖然6隻雌鳥產下同樣數目的卵,情投意合組養大的雛鳥比較多,比亂點鴛鴦組多了37%。

這兩組的生殖成就(fitness)有那麼大的差異,研究人員歸納出兩個因素。一、亂點鴛鴦組的卵未受精的較多,因為雌性對於交配並不積極。二、亂點鴛鴦組的雛鳥死亡率較高,而且集中在孵化後48小時之內。通常雄鳥這時最積極盡責,而研究人員發現,亂點鴛鴦組的雄鳥並不盡責。

這個實驗證明,雌鳥選擇對象,看的是雄鳥在行為上與自己匹配的程度,畢竟養大雛鳥需要雄鳥的合作。

其實談戀愛的功能,不也是情投意合的測驗?

參考資料
  1. Ihle, M., et al. (2015) Fitness benefits of mate choice for compatibility in a socially monogamous species. PLoS Biol., 13(9), e1002248.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