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行動智慧網路裝置的大躍進(五):網路心理 Cyberpsychology

105/11/15 瀏覽次數 1270
何謂網路心理? 隨著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衍生出「網路心理」這個新興詞彙。2015年Howard等學者說網路心理主要是探討人類的認知與行為模式是如何受到網路科技的影響。Chou等學者發現有別於面對面的交流互動,網路世界不僅衝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用戶透過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隨手一按就可以連接上網,搜尋資料、收發電子郵件、傳遞即時訊息、瀏覽社群網站或是進行網路購物。網際網路的便利性,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須品,更改變了人們的日常行為連帶影響心理思緒,因而創造出許多新的網路文化與議題。
 
大家所處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的世代,因此無論是青少年學生族群、青壯年上班族亦或是老年退休人口都有可能會使用網際網路。欲探討網路被日益重視的原因,宜先了解用戶使用網路的動機。就學生而言,在做報告時會需要上網蒐集資料、上班族在辦公的時候多會使用電子信件聯繫用以辦公,退休族群可能會透過網路觀看影音檔案或是玩線上麻將來消磨時間。除此之外,網路平台夾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提供的多元化的聲音與不同的觀點。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角色來獲取所需的訊息。
 
現代人透過3C產品每天平繁地使用網際網路,除了處理日常公事之外,亦包含了休閒、社交娛樂的功用,漸漸繁衍出一些特有的網路次文化。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網路主導權,建立一個自己專屬的網路暱稱或是以自創的ID遊走在網路世界。網路帳號可以選擇開誠布公的介紹最真實的自己,但也可以選擇隱匿身分,其中包含了種族、性別、年齡、職業甚至是婚姻狀態,透過這個特有的虛擬空間再進一步的篩選自己感興趣的議題也可以與網友進行線上對話。不僅如此,這也可能會使在現實生活中遭到排擠、邊緣化的人找到相同頻率的朋友,甚至是組成性質相同的社群以尋找慰藉。

近年來,許多電子佈告欄系統(BBS)及社群網站(SNSs)猶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國人正在使用諸如:Facebook和PTT等網路平台,而這些用戶則被媒體統稱為「鄉民」。「鄉民」一詞是源自於一部電影,指的是跟著湊熱鬧的人,而後更衍生出「酸民」這個詞彙,指的是喜歡用尖酸刻薄的言語酸人的鄉民。這些鄉民們喜歡在網路平台討論各式各樣的議題,舉凡國際關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乃至弱勢、社會議題,甚至跨足個人情感、異國戀情、人際關係、宅男文化等,而每個鄉民或酸民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於年輕世代從小就開始接觸網路,因此較願意去相信網路資訊,甚至直接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或以推文的形式表示贊同或反對。人人本著只要不觸犯到法律,就可以在上網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志同道合的網友交流互動,拜網路所賜成為暢所欲言的媒介平台。網路是提供浩瀚無垠的資訊媒介,透過不同背景的鄉民,確實可以關心多元的議題,諸如:土地、社會正義、弱勢族群、移民政策、政治及性別及環保議題。但仍有許多不懂得判斷是非對錯跟著群眾起鬨的網友,在各個新聞、事件中只要不符合自己期待就開始用酸言酸語批評嘲諷,然而這種集體公審制度可能會造成社會的對立。有部分的使用者更是沉溺在這股網路團體動力之中,容易造成網路成癮的現象。
 
網路成癮是現代人的大問題,例如無論在搭車或赴約等人時,通常一有空檔就會把握時間當起滑手機的低頭族,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裡,甚至選擇將自己與現實社會隔離。Young學者於1998年指出:所謂的網路成癮係指過度或無節制地使用網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包含不能克制強烈的上網慾望以及上網時間越來越不能被滿足,甚至是出現健康、時間管理以及人際問題。雖然繽紛的虛擬世界,打破了空間的隔閡,將人類帶入另一個異想世界,但在華麗的背後卻也容易帶來了負面的效應。筆者站在教育的角度,希冀能從小培養學童養成自律的觀念,教導孩子在對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唯有習得良好的時間管理與正確的網路禮儀,如此才能幫助學子們長大成人後建立正向的人格與生活模式。
 
備註
感謝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
 
責任編輯:蔡家文
審校: 王雅青,黃耿祥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