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奇妙的猛禽–東方蜂鷹
98/10/13
瀏覽次數
30961
劉小如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猛禽
日間活動的猛禽包括鷹、鷲、鵰、鵟、鷂、隼等,都是生態系裡的最高階掠食者,也常被認為是生態系裡的旗艦物種。因為外形威武、行為勇猛、動作迅捷,許多社會認為猛禽具有尊貴、威武、無敵、精準等特質。歐洲中古時期的武士常選用猛禽做為家族的標誌,也有很多國家的國徽、錢幣採用猛禽為圖騰。亞洲各地的勇士在打獵時,若能在手臂上架著馴養的猛禽出發,好像也平添了一份豪氣。即使今天在台灣,不少場所還是喜歡用猛禽雕像或畫作來裝飾討份吉利。
全世界共有三百多種日行性的猛禽,除了南極以外,各大洲都有。猛禽的特色包括嘴成鉤狀、爪甲銳利,兩隻眼睛在臉的較前方,這點和大部分鳥類兩隻眼睛分別位於頭的兩側有極大的不同。一般鳥類兩眼所見的影像並不重疊,但猛禽可以像人一樣判斷三度空間,加上視力敏銳,常可以很遠就發現獵物,正確地判斷相對位置,進一步追捕取食。
蜂鷹的食性
一個動物每天需要多少食物維生,和牠的體重及生活方式有關。一般來說,體型比較大的猛禽,獵物通常也比較大,例如金雕的體重可以到 7 公斤,牠會獵捕小鹿、小羊、兔子等小動物為食。而遊隼的體重頂多是 1.5 公斤,牠的食物主要是鴿子、雉雞或其他小型鳥類。
但在這種通則下,蜂鷹屬(Pernis)的猛禽卻是例外。蜂鷹的體重大約是 1 公斤,兩隻翅膀張開約有 1.35 米,但是牠們卻以體型最多僅有幾公分長的蜂類幼蟲和蛹為主要食物。獵物這麼小,顯然每隻蜂鷹每天需要吃相當數量的蜂蛹和幼蟲才能滿足需求。幸好自然界有許多社會性的蜂類,蜂巢中常有相當數量的幼蟲和蜂蛹,讓蜂鷹每找到一個蜂巢,就可以連續吃到不少隻蜂蛹或幼蟲。不過當環境中的蜂類數量很少時,蜂鷹也會吃蜥蜴、蛇、蛙類、鳥類等小型動物,只是蜂類還是占最大宗。
世界上共有 3 種蜂鷹,臺灣的蜂鷹是東方蜂鷹(
P. ptilorhyncus
)。筆者和研究伙伴這幾年研究牠們的生存需求,發現東方蜂鷹的覓食行為十分有趣,曾經多次看到蜂鷹停在樹枝上東張西望,顯然在尋找蜂類。根據歐洲研究人員的報導,歐洲蜂鷹會觀察蜂類活動,隨著採完蜜要回巢的蜂類找到蜂巢,由此獲得食物。可惜還沒有機會親眼看見東方蜂鷹追隨著蜂類找到蜂巢。
蒐集到的資料顯示,在臺灣中部和北部的東方蜂鷹,最常掠食馬蜂或異腹胡蜂的巢,尤其以和馬蜂、烏胸馬蜂及變側異腹胡蜂為主要食物。這些蜂巢約有飯碗大小,蜂鷹通常會把蜂巢整個摘下帶到枝上取食或餵給巢中幼鳥。臺灣中部的東方蜂鷹也會掠食兩種虎頭蜂的巢,只不過虎頭蜂的巢通常很大,東方蜂鷹並不會把它摘下,而會在找到蜂巢以後連續好幾天前往取食,直到蜂巢被吃到只剩下基部為止。
因為虎頭蜂的巢有一層保護層,東方蜂鷹從外面看不見虎頭蜂的幼蟲和蛹,必須把外殼打破才能看到裡面平行排列的巢片(巢脾),才可能吃到食物。蜂鷹攻擊虎頭蜂巢的方式是飛過去用爪衝撞蜂巢,然後立即飛走。這時虎頭蜂會大量從裂縫湧出禦敵,但在東方蜂鷹連續攻擊三、四次以後,可能因為虎頭蜂四處尋找敵人,巢邊的虎頭蜂數量似乎有所減少,這時東方蜂鷹就會棲在巢邊開始取食,有時吃累了甚至會倒掛在蜂巢上休息,之後再繼續取食。
若虎頭蜂的巢夠大,有時甚至會同時吸引四、五隻蜂鷹前來,分別從不同方向取食蜂巢裡的食物。若在破壞過程中能把虎頭蜂的巢片扯下來,有些東方蜂鷹也會叼著蜂巢片飛到較遠的地方食用。
可能因為不需要制服並抓穩大型獵物,東方蜂鷹的爪子不像其他猛禽那麼粗壯,也比較直、比較長。另外東方蜂鷹的頭部比較小,適合伸到縫隙中探索蜂巢,加上臉部緊密短小的羽毛,也降低了被蜂類鑽入羽毛中挨螫的危險。
東方蜂鷹是否怕蜂螫還是個謎,曾看見不少虎頭蜂在東方蜂鷹身上爬來爬去,牠們依然自顧自地取食。對於蜂農飼養的一般蜜蜂,更常任其在身上爬動,並不在意。但也曾看見一隻東方蜂鷹從樹林中衝出來,後面緊跟著一群體型相當大的蜂類,直到蜂鷹快速飛到高空,才把這些尾隨的蜂甩開,但無法判斷哪一種蜂能凶猛到讓東方蜂鷹落荒而逃。
遷移和居留
在歐亞大陸高緯度地區繁殖的蜂鷹,基本上都是候鳥。臺灣的賞鷹人士每年會計算經過臺灣南遷的東方蜂鷹數量,因此知道東方蜂鷹是秋天經過墾丁南下的猛禽中數量第三多的鳥種。雖然如此,東方蜂鷹在臺灣出現的紀錄卻涵蓋了一年中的每一個月。這些紀錄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秋天到達同時留下來過冬的冬候鳥,或北返繁殖的路途中在臺灣逗留較久,以便補充體力的春過境鳥或冬候鳥。
直到這幾年用無線電追蹤,才發現原來除了大量的春秋過境鳥之外,還有一批會終年留在臺灣的東方蜂鷹留鳥。令人不解的是,臺灣有眾多眼睛銳利的賞鳥人士和積極投入的攝影者,早年更有本領高強的鳥類標本採集者和養鷹人四處活動,為什麼過去沒有人發現臺灣的東方蜂鷹是會在臺灣繁殖的留鳥呢?還是說東方蜂鷹在臺灣定居繁殖是近年才發生的事?
目前正積極研究臺灣的留鳥族群和候鳥族群之間是否有遺傳分化,期望能判斷臺灣的東方蜂鷹大約是何時開始定居在臺灣。日本鳥類學者發現在日本繁殖的東方蜂鷹會在秋天渡海到中國大陸,由陸路進入中南半島,穿越麻六甲海峽後,在南洋過冬。春天北返的時候,這些鳥會循南遷的路程北返回到日本繁殖。這項研究結果顯示,臺灣的東方蜂鷹和日本的南遷族群完全無關,因此我們正在研究遷移時經過臺灣的東方蜂鷹會在何處過冬,春天時又會到哪兒繁殖。
棲地利用
使用無線電發訊器追蹤東方蜂鷹的活動,發現東方蜂鷹一年中造訪的地區非常遼闊,至少追蹤的鳥在一年中會利用到 192 至 413 平方公里的範圍。不同個體利用的面積不同,推測應該和牠活動範圍中蜂類的數量有關。野外工作人員曾經屢次設法調查研究範圍內的野蜂數量,但可惜要在濃密的植被中找到蜂巢十分困難,以至於還無法分析蜂鷹活動面積大小是否和各地野蜂數量有關,但由此可以看出蜂鷹的眼睛和注意力遠高過一般的野外工作人員。
東方蜂鷹每個月活動的確實地點雖然並不完全相同,但各年間相同月分卻常會出現在相似的地點,對各地區的利用似乎展現一種規則性。推測東方蜂鷹的活動模式和各地的植物、果樹及作物類別有關,當一地的花朵盛開時,前來採蜜的蜂類必然很多,也因此吸引東方蜂鷹前來獵捕食物。當一地的花朵期結束後,在該地活動的蜂類數量必然也會減少,當地對東方蜂鷹的吸引力自然也會降低。若各地的植物、果樹或作物類別穩定,每年各地開花的季節必然也會相近,東方蜂鷹被吸引到各地覓食的季節也因此類似。
養蜂業者和東方蜂鷹
臺灣的養蜂業相當發達,一個蜂場的規模可以有數十到數百個蜂箱,在旺季時,一個蜂箱裡面可以有數萬隻蜜蜂。大部分養蜂人會一年到頭帶著自己飼養的蜂箱與自己的家人,隨著不同植物的花季而四處奔波,真可說是「逐花」而居,靠著照顧蜜蜂來生產蜂蜜、蜂王乳和花粉。
在臺灣以飼養蜜蜂為主業的人約有 1,000 戶,他們對蜂箱的管理非常專業,會定期檢視蜂箱裡蜜蜂的狀況,把在箱蓋上或其他不合適的地方的蜂巢割除。有時養蜂人也會除去蜂箱中多餘的雄蜂幼蟲,讓工蜂集中精力採蜜、飼養其他的工蜂。這些割下來丟棄的蜂巢碎片中常包括了大型的幼蟲或蛹,也就成為東方蜂鷹很容易獲得的食物。因此東方蜂鷹除了尋找野生蜂之外,也會到養蜂場覓食,尤其是缺乏食物的冬季。
曾見到十幾隻東方蜂鷹在蜂場上空盤旋,或停棲在蜂場四周的樹上等待,一旦蜂農結束工作離開蜂場,東方蜂鷹就陸續下到蜂箱上或地面,尋找被丟棄的蜂巢片做為食物。蜂場主人通常並不排斥東方蜂鷹到蜂場覓食,因為蜂鷹吃的主要是工作人員隨手丟棄的巢片,但有時東方蜂鷹也會吃蜂場主人提供給蜜蜂吃的花粉團,或打翻蜂箱中收集花粉用的盒子,讓蜂農蒙受一些損失。
近年來已經有很多人希望到蜂場觀看東方蜂鷹,若是蜂農可以酌收門票,提供有關養蜂、蜜蜂和蜂鷹的解說,並展售蜂蜜等產品,同時負責管理遊客行動,降低遊客被蜂螫的危險或對東方蜂鷹的干擾,則一方面可以增加收益,另方面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育。
面臨的災難
蜂農、蜜蜂、植物和花朵是一個由生物與人類社會組成的系統,是生物多樣性資源帶給人類生態及經濟利益的最佳案例。蜜蜂的辛勤工作,對各種植物的授粉,包括對荔枝、龍眼等重要果樹的結果與生產量,有不可或缺的貢獻。蜜蜂、蜜源植物、蜂農、花果產量和果農之間,無疑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東方蜂鷹更豐富了這一系列的關係。若沒有蜂農以目前的操作方法定期照顧蜂箱,無意間提供了東方蜂鷹替代性的食物,臺灣的東方蜂鷹數量可能沒有目前這麼多。
近年來歐美各國的蜜蜂出現了生存上的災難。2006 年秋天以來,美國有些地區的蜂農發現蜜蜂群數短期內降低了 50 ~ 90%,死亡的蜜蜂隻數以百萬計算。德國政府發現德國西南部農民使用「可尼丁」(clothianidin)殺蟲劑處理玉米,導致 11,000 個蜜蜂族群數量降低。去年 5 月主管單位曾下令 6 個月內不准種植被可尼丁或其他 3 種殺蟲劑處理過的玉米,同時也禁止以 8 種殺蟲劑處理各種種子。
德國政府更針對不同種子的處理與種植方法,公告了詳細明確的規定。包括不得用某些類型的農具種植農藥處理過的種子;不得在風速超過每秒 5 公尺的時候種植這類種子;在種植用農藥處理過的種子時,必須把種子及種子接觸過的塵土完全埋入土中以免被風吹散等。
德國禁用的 8 種農藥中有一種叫益達胺(Imidacloprid),是一種在臺灣使用量相當高的農藥。有些臺灣的蜂農認為臺灣的蜜蜂數量也在減少,但臺灣各年共有多少蜂農和蜂箱,迄今似乎並沒有精確資料可以比較,因此較難判斷臺灣的蜜蜂是否也面臨了相似的災難,以及若有災難,災難可能的嚴重性。
臺灣的蜜蜂養殖業分布非常密集,而對農藥種類和使用量的管理一直不盡理想。若是臺灣的蜜蜂也像歐美的蜜蜂一樣展現生存危機,除了果樹等農作物會隨著減產以外,東方蜂鷹也必然會是一個間接受害者。
致謝:林務局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支援東方蜂鷹研究經費,中部地區多位蜂場主人容忍我們一再騷擾,研究團隊成員努力不懈,特此致謝。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10月,442期,60 ~ 65頁
蜂鷹(2)
授粉(18)
分化(6)
留鳥(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3/29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誰說止痛藥只能止痛?它可能是下一款美白成分主角!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