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植物:引言
105/10/06
瀏覽次數
1381
王仕賢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人類栽培作物的歷史相當久遠,從野外採集到集約農耕,一直追求新物種及創造新品種,各民族在地理隔離之下,也發展出不同的食用作物及飲食文化,而史上對生物影響及文化衝擊最大的可能是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新大陸,新舊大陸之間的物種交換及生態衝擊改變了整個世界,經過524年之後更能看出新大陸物種對全人類的影響。現今玉米已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台灣早期重要的糧食作物如甘薯與台灣本島的地形相似,便有許多人認同台灣是番薯,以甘薯之子自稱。
蘇聯的植物學家瓦維洛夫(Vavilov)1951年出版的《栽培作物起源》中,列有640種人類栽培的重要作物,其中來自新大陸雖然只有一百多種,但其中已有不少躋身為世人的重要蔬果,例如辣椒、番茄、鳳梨、酪梨、番石榴、番木瓜、南瓜、美國南瓜等。而這些作物也陸續引入台灣種植,經過育種家的馴化培育創造出許多品種,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作物,例如台灣育種家所研發的番木瓜不僅在台灣生產,也回銷到原生地中南美洲進行商業栽培,而番茄的耐熱品種與高糖度品種被世界各國使用,聖女小番茄在美國稱為葡萄番茄(grape tomato),成為新種類的番茄品項,新舊大陸的作物相也大幅改變。
在中南美洲的傳統豆類、南瓜及玉米的混植體系是符合生態栽培的永續耕作法,因豆類作物具有固氮作用,除了舊大陸原生的大豆外,其中多種豆類都原生於美洲,四季豆、皇帝豆及落花生便是主要的豆類作物。其中落花生已成為台灣重要的豆類作物,民間俗諺中落花生的入土結莢就是受到明朝朱元璋(明太祖)的命令,但考證明太祖在位的1368年至1398年,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尚有將近百年時光,因此就像嘉慶君遊台灣一樣,是後人杜撰的鄉野傳奇。直到現今,世人對新大陸的作物仍然充滿好奇,例如藜麥(學名:
Chenopodium quinoa
,英語:quinoa)及奇亞(學名:
Salvia hispanica
,英語:Chia,芡歐鼠尾草)籽在全世界引發熱潮,有更多的新大陸作物種類加入世人的飲食文化中。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引入許多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經濟作物,包含糧食作物與園藝作物,它們在台灣也落地生根,經育種家研發出不同樣貌,在台灣引種馴化及培育改良,也造就了台灣農業的多元性。這一期專題報導邀請國內從事新作物的研究人員講述這些作物的研究現況,其中木薯雖只在台灣進行了短時間的研究,但其高產及耐不良氣候的特性被視為未來重要的發展作物,獲得比爾蓋茲基金會投入資金研究,期望改善非洲地區的糧食供應。現今台灣的作物品種不僅在台灣生產,也能外銷國際,感謝所有引種育種的研究人員讓新物種在台灣落地生根,同時也能創新品種,滿足多元需求。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6年10月,526期,4 ~ 5頁
甘藷(4)
地瓜(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