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基因組轉殖
102/09/10
瀏覽次數
14073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基因工程產品正逐漸嵌入我們的生活,例如以基改作物製造的食品,以及螢光熱帶魚。科學家以基因工程技術使家畜與細菌生產有用的藥物,早已不是新聞,以基改微生物應付污染、能源短缺、甚至過量溫室氣體等問題,都是目前的熱門研究題材。「以人工合成生物」也是基因工程研究的目標之一,最近,美國的文特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向「人工合成生物」的目標跨出了一步。
文特研究所是一個非營利的私人研究機構。6月底,它的研究團隊提出了證據,宣稱他們已經把一種黴漿菌改造成另一種黴漿菌。黴漿菌是一種奇特的原核生物,沒有細胞壁,只能營寄生生活,不像一般的細菌。研究人員把一種黴漿菌的環狀染色體取出、純化,只剩下裸露的DNA分子(大約有108萬鹼基對),再加入兩個基因,一個使黴漿菌不懼抗生素,另一個則能使黴漿菌變成藍色。
然後,研究人員把這個基因組與另一種黴漿菌混合,再把混合液轉移到培養基含有抗生素的培養皿中。3天後,培養皿中就出現了藍色菌落。研究人員檢驗過之後,沒有發現宿主基因組的蹤跡。
不過,研究人員並不知道轉殖基因組如何取代宿主的基因組。有人推測,擁有兩個基因組的黴漿菌在分裂時,每個子細胞分到了一個完整的基因組,最後「藍菌」脫穎而出,是因為基因組裡有對抗抗生素的基因。此外,實驗用的兩種黴漿菌是同一屬的不同物種,親緣關係很近,因此這個實驗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8月,416期,80 ~ 83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