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使科技成為職涯發展的學習工具–張基成講座教授
105/05/03
瀏覽次數
5523
劉辰岫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林茂榮
|
攝影
一般人的工作時間至少佔其日常生活的一半,而工作狀況的好壞則會影響到個人的快樂與幸福程度,因此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是項非常重要的議題。如何有效的規劃職場上的學習計畫與成長目標,讓每個人可以找到適合的方向,是人力資源發展學最主要的課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張基成講座教授長期關注於如何將新科技應用在成長與學習的議題。張教授畢業於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主修電機和電子,畢業後繼續研修工業教育碩士。當時是民國72年,蘋果電腦二代(Apple II)才剛上市,資訊科技正在起飛,是一項熱門及新興的產業。因此各個領域都在嘗試引進這個新的科技,而教育領域的學者也開始學習用資訊科技作為教育訓練的輔助工具。
在國內取得碩士學位後,張教授又赴美國德州大學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專攻電腦科學領域。而在取得碩士學位繼續攻讀博士時,他原本想延續電腦科學的研究,卻發現其數學內涵太多並非自己的興趣,因此轉到教育科技與人力資源,將科技轉為應用工具。這樣的轉變,反而與之前在台灣求學的背景有更多的連結。
1996年張教授從美國回台,隨即投入「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的研究。所謂的e-Portfolio 就是將一個人在職業生涯或學業上的學習歷程以數位化版本紀錄下來,其實以往學習的歷程檔案都是紙本形式,後來資訊科技出現後,逐漸數位化,進而演變成為線上版本。
e-Portfolio 除了可記錄,還可以提供學員線上自訂學習目標,選取進修課程及進行自我反思;而教師能夠根據學生所訂定的目標來設計課程,達到學生個別化學習的效果。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都會被記錄下來,讓教師能夠評論學員的學習過程及結果,同時給予適當的反省、檢討與改進,使其能夠成長。張教授所設計的e-Portfolio評量表還曾獲得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肯定,收錄於官方資料庫中供全世界使用呢。
張教授表示目前在國內應用e-Portfolio這套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的案例以學校居多,私人企業偏少,相較來說國外案例會比較多。這可能是因台灣的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沒有足夠的環境和不夠開放來嘗試使用新的方法做員工訓練之故。
到臺灣師範大學任教之前,張教授曾服務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和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這些經歷均和科技應用於成人學習及人資發展方面相關,因此對於社會人士在職業生涯的學習方法和模式已有很深入的瞭解。他發現這些模式隨著時代演進,從早期以廣播為主的空中教育,到網路興起後的線上學習,工具和方式都隨著科技的腳步不斷在更新著。
被問到對現在的年輕學子應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何建議?他回答,從人資的角度來統計,一個人的一生會更換大約五種的職業,如果沒有其他領域的經驗,將來職業轉換就會有困難。所以,他建議學子們應多接觸不同的領域,以增廣見聞,因為接觸就會了解,就不會排斥。例如在校選課時,除了主修之外還應該加修輔系,或嘗試選修不同領域的課,以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而對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張教授則建議,滾石不生苔,如果已選好職業了就不要三心二意,要持續且深入的學習、勇往直前。到適當的階段後再考慮轉換職業,如此方能累積足夠的職場經驗。
張教授並表示,自學能力相當重要。如果沒有自學能力或自我成長能力不足的話,很容易就會被社會淘汰。因為環境不斷地在變遷,產業所需要的能力也不斷地在更新。譬如他自己從求學時代就習慣自學成長,他覺得自學比起聽課還要更適合自己。
榮獲科技部103年度傑出研究獎的張教授仍持續在學術上創造卓越的貢獻,目前最新的研究方向包含了所謂的「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模式。STEM是近年來國際間很流行的跨領域統整教學模式,學生可透過實作,在過程中強化知識整合和應用,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最終是希望能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及競爭力。張教授的團隊目前正在研究機器人STEM的課程內容、教學策略及成效評量方法,並評估學生在STEM的教育方式下,其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這四項多元領域的知識統整能力及創新思維的變異。
張教授指出,這套學習模式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可以套用。以小學生來說,指導者可教導新手學生如何組裝機器人,學習者可學到科學探索、數學計算、工程設計及科技實作的經驗和技巧。至於大學程度的學員,因為他能夠處理的事情變複雜了,因此可以投入更多的創意想法,發揮更大的創造潛力,這些都跟傳統授課學習的教育模式大大不同。
在臺灣師範大學,張教授指導了很多師資培育生他們大都會成為教師。張教授認為師培生的訓練中,最可貴的就是反思的能力,因為成為教師後不能再像學生一樣單純地接受資訊,故思辨的能力尤其重要,而前述e-Portfolio在師培生的反思上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張教授的研究跟「人」一直脫離不了關係。人力資源發展的研究分成生涯發展、訓練發展和組織發展,而設計一套讓個人能夠在職涯過程與組織中學習成長的系統,必須要能懂得人的心理。科技只是個工具,因此他認為生活經驗很重要,唯有拓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不同領域及各年齡層的人接觸,才能了解人的想法和習慣,然後設計出更有效的學習系統。
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張教授表示,他發現在各個領域中,有關工學院的工程教育的研究報告似乎非常少見。因此他認為這方面可能是他未來的研究重心,期望能提供更有效率的工程教育學習系統。
推薦文章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