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作物品種的改良
103/12/04
瀏覽次數
15294
楊藹華
|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
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糧食。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可推知當時人類已知炊煮、做陶器、編織毛皮與植物纖維為衣。最重要的是人類由游牧生活進入農業時代,已知如何鑑別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更由馴化植物及動物而成為養育動、植物。考古學家估計,最早的植物馴化約發生於9千至1萬1千年以前,在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北部,底格里斯河沿岸丘陵的Jarmo鎮。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需求愈來愈大,遠古時代逐水草而圈養、馴化植物已無法滿足所需。於是,人類開始「改變」或「企圖改變」作物,以增加其利用價值,即所謂的「作物育種」,也就是改良作物性狀,使它變成比現行品種有更高利用價值的新品種。作物育種是根據遺傳學原理,並應用生物統計方法,進行精確的田間試驗,期使在同一氣候、同一土壤及同一栽培法下,能獲得優良品種的作物並達到豐產目的。
作物育種古已有之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改良品種的事最早見於《尚書》:「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于東,作歸禾。畝,壟也,穎,穗也,禾各生一壟,而共為一穗,天下禾同之象,周公德所以致,故歸之。」似已知採集單本,分別種植,擇優去劣,育成新品種。又漢朝汜勝之氏曾說:「取麥種後熟可獲,擇穗之大強者,暫束立場中高燥處,曬使極乾。」其中,「擇穗之大強者」,以現代眼光來看,就是一種選出優良品種的方式。
作物育種以改良品種為目的,品種就是用普通繁殖方法,而仍能永恆保持其某一項或某幾項特定遺傳的栽培材料。換言之,凡屬同一品種的個體,都有同樣特徵,且這類特徵顯然與其他品種有別,又能確實遺傳給後代而不致變化。因此,當野生植物被栽培者利用,經過自然及人為淘汰就成為作物。在同一種作物中,再依栽培者的目標,認定某種特異形態或生理的形質做為對象,經年累月地淘汰、選拔,得到與其他作物不同的特性,就是新品種。
自無變有的引種
作物一旦進入人類的生活,就被檢視產量多寡、品質優劣、成熟早晚、病蟲害抗性、環境抗性(如抗旱、抗寒、耐鹽、耐水)等。為滿足所追求的目標,人們向各地蒐集現成材料試種或利用,這是「引種」。選擇適應、表現優良的直接供應本地栽培,雖不能視為真正的育種,但好處是既經濟又快速,可以節省時間與金錢。早期各農事機構多採這種方法,寄望引進新品種後能適應本地環境,尤希望其生育能力、產量及品質都勝過本地種,不乏成功的案例。
目前臺灣落花生「臺南選9號」,就是民國50年自越南引種而來,經試種、選拔、符合產製花生油的目標而命名;甘藍「初秋」品種自日本引入後,稱霸60~70年,仍是現在甘藍主要栽培品種;1960年代從美國引入的愛文芒果,現仍是我國外銷日本的旗艦水果;麻豆文旦則更早於清朝康熙40年(1701年)由福建漳州引進種植於嘉義、宜蘭等地區,直至道光末年(1850年左右)才在麻豆地區種植,而迅速成為麻豆進貢的聖品;其他尚有茂谷柑、荔枝、咖啡、火龍果等都是經由引種方式,落地生根成為優良品種。
當然,自外地引入新品種可能有一些壞處,必須小心防範,否則會帶來蟲害或病害,因其天敵可能被留在故土而缺乏天敵抑制,對新地區的農業造成各種災害。歷史上充滿這類慘痛實例,福壽螺就是一例,至今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看到其危害。另一是銀葉粉蝨,來自聖誕紅植物夾帶進來,只要有綠色植物都可見到牠的蹤影。
優生的雜交品種
當引進的品種無法滿足人們所需,如何創造一個更優良的品種?於是有人選擇兩個優良植物,經過人為授粉產生另一個新的個體,這是雜交,目的在創造新的變異,增加新優勢。
要進行雜交組合,必須對作物的遺傳特性與品種優劣、作物花器構造、開花習性與授粉方式,充分且徹底了解。尤其開花習性,一般花開於清晨,但有些花如火龍果在三更半夜開花;有些是雌雄同花或雌雄異花,但有些只開雄花或只開雌花。選定之後,有如月下老人,幫它們牽上紅線,繁殖後代子孫。
當雜交成功後,尚需在雜交後代的分離個體中篩選變異及鑑定優良特性。如《後宮甄嬛傳》皇上選妃般,每個妃子(作物)必須經過檢查,看有無生病(缺陷)、身高合不合乎標準、會不會生育(繁殖下一代)、出不出眾等,萬中選一。三千寵愛集一身後,一路從答應、常在、貴人、貴妃,過關斬將終成皇后,也就是新育成的品種。
但這新品種是否能持久,則視其對環境的適應力、能否開枝散葉、是否具有特色,否則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很快就會被取代。經雜交選種而登上后妃的有水稻「臺南11號」,自93年命名後迄今,栽培面積占全臺50 % 以上,約9~10萬公頃;落花生「臺南11號」自75年命名後,栽培面積占全臺75 % 以上,但90年代後被「臺南14號」取代至今,後者栽培面積約1.5~1.7萬公頃。
分子育種的吸星大法
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大門,育種進入微細DNA ─ 基因的層次。人們找尋作物特定性狀的基因物質上的標記,並利用這些標記偵測與目標性狀之間的關聯性,讓以往皇上選妃的表現型的育種選拔方式,走向超時空的基因型方式,由基因層次達成培育新品種的目的。分子標誌輔助育種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
好處是可以縮短育種年限。一個個體的重要性狀有些在幼年期就可表現出來,不需等到成熟期便可及早確定這品種是否具目標性狀,且可同時篩選不同的目標性狀;另帶有隱性基因的,原需再進行一次自交才可確認,現在可藉由MAS(分子標誌選拔)直接檢測確認;抗蟲抗病的性狀,可直接偵測這群基因以確定表現強度;不受時空的限制,進行季節型∕地域型性狀的篩選育種。
目前成功的案例,有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利用MAS分子標誌技術育成耐淹水及抗白葉枯病的水稻品種等。臺灣第1個利用分子標誌育成的品種是水稻「臺南16號」,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與臺灣大學共同完成,把臺灣水稻品種特有的日長不敏感基因導入日本越光水稻,育成適合於臺灣環境栽培的優質水稻品種。
耐逆境育種
一般從事農業者如想達到增產的目標,做法不外乎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及育成優良品種二種。近年來,世界各地因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造成極熱、極冷、極旱、極溼等極端氣候。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溫室效應加劇,環境溫度升高,使得作物生長發育受阻,產量不增反減的現象。
極端氣候促使農業氣候災害發生,海水侵蝕、地層下陷及土壤鹽化、高緯度地帶降雨減少而低緯度或赤道區降雨增加,使土壤水分含量分布改變。土壤中有機質的減少,導致土壤質地日益惡化、作物生長發育發生障礙、糧食生產減少,以及病蟲害的發生頻率提高等。
人類因此思考開發具高逆境(stress)調適能力的新品種,或改善現有品種的耐∕抗逆境能力。耐逆境可分耐非生物性逆境及耐生物逆境二大方面,前者包括耐旱、耐鹽、耐熱、耐冷、耐倒伏、耐淹水等,而後者主要包括抗病(耐病)、抗蟲(耐蟲),藉以降低糧食缺乏的危機。我們可以從3個方向著手。
首先是種原材料的蒐集、評估與利用。自種原庫尋找與目標環境相關的品系或個體,例如耐旱的水稻品系,或自國外類似環境引進耐逆境品種,以供轉移至國內栽種利用評估,或以化學誘變創育耐逆境的材料供利用。
其次,用傳統育種方法進行耐逆境作物的篩選,例如把水稻秧苗放入添加了200 mM鹽的水耕液中進行鹽分逆境處理;或用看天田方式進行耐旱逆境選拔,或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耐熱作物選拔,如蔬菜甘藍「臺南2號」、「臺中2號」,不結球白菜「臺南3號」等都是。
再次,運用分子生物耐逆境基因圖譜定位及分子輔助育種方式。目前作物抗病、耐逆境、開花、老化等各種基因分子標誌已陸續解出,鎖定特殊的基因性狀如抗病蟲害基因、耐鹽基因等,做為基因選拔的材料導入現有品種,直接達成效果。
近年,運用新興的分子輔助標誌技術,或混合使用上述三者,已得到更佳的效率。
逆境育種研究解決糧荒
育種需要詳細的觀察與不斷重複試驗才能達成,在全球暖化下,臺灣將因高溫、豪大雨、異常乾旱、土壤質地劣化、病蟲害發生率增加等,造成糧食作物的減產。
國際農業生技產業應用服務中心(ISAAA)在2007年就指出,未來全球糧食供應將短缺,預估有8.52億人會飽受飢餓、營養不良之苦,有13億人在貧困線上掙扎。
國外學者已針對諸如耐旱、耐鹽、耐熱、耐寒、耐淹、抗病蟲害等逆境研究,投入相當大的資源,積極尋找不同抗性種原,更全力發展分子標誌輔助選拔,期以分子技術在短期內開發與利用各種作物抗逆境的因子。
為確保臺灣糧食的自給自足,以及農業的永續經營,抗逆境育種的研究與發展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4年12月,504期,54 ~ 58頁
育種(21)
糧食危機(2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3/24
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安全 行動不便者的防災關鍵策略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