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引燃犯罪的火苗:正視媒體煽色腥內容
103/07/02
瀏覽次數
8588
劉又瑄
|
國立東華大學
近年來,為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新聞報導的標題越來越聳動,內容也愈來愈暴力及煽色腥(sensation)。某知名媒體推出「動新聞」後,由於描述犯罪過程的模擬畫面過於寫實,引發社會團體的抨擊,媒體播出節目與新聞內容的尺度備受關注。
媒體引燃犯罪仿效作用
2013年接連發生重大刑案,如震驚國內的八里雙屍案、高鐵行李炸彈案等。雙屍案中,警方在謝姓主嫌的筆電內,發現一部美國影集「CSI犯罪現場」(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檢警單位懷疑是犯案的藍本,嫌犯可能學習影片內的犯罪手法來殺害被害人;而炸彈案中放置炸彈的手法儘管粗糙,但罪嫌在檢方偵訊時,坦承作案的靈感來自電影「V怪客」(V For Vendetta)。
另外,2005年5月中旬,國內發生首宗在玻璃瓶提神飲料下毒的「千面人事件」。隨著媒體大幅報導,引起許多研究國內犯罪行為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對其可能引發的模仿效應感到憂心。事實上,根據財團法人食品工業安全發展研究所報告顯示,上述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即已連續出現5件勒索恐嚇電話;警察大學前教務長黃富源教授也指出,千面人恐嚇下毒案件,在國內傳出首宗案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國內先後發生多起類似案件,可見媒體報導千面人的作案手法的確有傳染作用。
國家通訊委員會(NCC)前主任委員蘇蘅在研究中曾提到,近年來台灣青少年犯罪有傾向暴力的趨勢,犯罪手法愈加殘暴,媒體不但大張旗鼓地報導,更露骨描寫細節;她分析,新聞媒體過於聳動及真實的描述,可能使暴力犯罪再現,產生犯罪的模仿效果。
阻絕媒體不良示範
當媒體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新聞價值觀念轉變,節目內容逐漸以吸引、取悅閱聽人的目光為導向。高閱聽率,成為媒體追求的目標。為了提升收視率或發行量,媒體在報導中鉅細靡遺地描述作案手法,內容偏向煽色腥。
為避免新聞報導成為散布色情暴力、教導犯罪的溫床,立法院在2011年,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案,規定媒體不得刊載有害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之內容,希望透過法律力量來約束媒體,但是成效不臻理想。
除了透過法律規範、媒體人的自律外,更重要的是閱聽人的自覺,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權利,在接受訊息的同時,也能發揮監督媒體的功能,拒看媒體不當的節目,共同抵制煽色腥新聞,來避免媒體從傳遞訊息的角色,變成助長犯罪的黑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6)
責任編輯:
王曉玲|青少年團契輔導
審校:
陳素梅|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