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音樂與科學:引言
104/02/03
瀏覽次數
3473
鄭德淵
|
臺南藝術大學/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尼采這樣說:「沒有音樂,生命會是一種錯誤。」對於某些人來說,音樂可能沒什麼作用,不聽音樂,不喜歡音樂,日子還是過得好好的;但是在過去的歷史中,當音樂是人生的一部分,生老病死離不開它的時候,音樂的功能就不一樣了。
話說回來,假設在這嘈雜的環境中,周遭的噪音,如汽車喇叭聲、捷運車內的手機交談聲、或者是冷氣空調聲能夠被音樂取代,不管喜不喜歡音樂的人,心情一定會某種程度地放鬆或舒緩。在電影院裡欣賞電影時,劇情的喜怒哀樂若沒有音樂的襯托,效果會大大地打折扣,就是因為音樂的加入帶動了緊張、悲傷、激動的高潮。因此,不管會不會音樂、喜不喜歡音樂,只要生活在這環境中,音樂便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們。
一般人對音樂的認知,都知道有旋律、節奏、音色或和弦等因素,人們可能不需要用語言溝通,透過音樂的演唱便能作感情的交流,因此說音樂是國際的語言,這句話也對也錯。錯的是,音樂是文化的一個面向,慢的樂曲讓人情緒舒緩,一定不會是激動熱烈的,這是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問題;乾扁撕裂的聲音就不是音樂,就不好聽?這就不盡然了。
傳統的東方民族喜歡保持聲音的原生態,由於樂感文化的影響,音樂緊密地與現實的物質生活結合,在音色上崇尚自然,聲樂發生在本嗓上擴展,樂器也多具獨特的表現力,如嗩吶的尖銳,或者奏出噪音來表現悲憤,並要求音色的多樣性;西方則是去除自然性、特殊性,而呈現了音色的規整性與技術性、造型性;非洲則仍保持原生性與張力性等。所以說,音樂不見得是國際的語言。
音樂與噪音就在我們周遭,不管喜不喜歡,除非聽障,不然就得與它生活在一起,它是一種藝術、一種生活的娛樂,但是做為聲音的一種形式,當然它就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而這種科學不只是「聲學」,還牽涉到生理學、心理學,以及非常多跨學科的學問。本專題報導邀請了幾位跨領域的學者分別探討音樂的一般概念、中西樂器、古老樂器,以及與情緒反應的關係,希望對音樂的認知,可以從「文學上」的形容詞與科學上的「量化」物理現象做一對照與了解。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2月,506期,4 ~ 5頁
音樂(14)
噪音(14)
音色(12)
樂器(10)
情緒(2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路-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