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科學(三):極端氣候頻仍,工程手段不是安全保證
102/05/15
瀏覽次數
10748
胡慕情
|
獨立環境記者
林怡伶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災後要治理的是都市聚落,別再治水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候選人廖桂賢疾呼,過去的治水經驗,非但無用,還破壞生態。「如何控制水」,已經是落伍的思維方式。但從莫拉克災後,一直到2012年6月的豪雨成災,政府單位卻依舊遵循這一套陳舊的思維在行事、或者說在「壞事」。
2012年6月10日起的豪雨,短短兩天內在各地降下驚人雨量,例如高屏溪流域就超過1,000毫米。一條又一條溪澗不斷竄流,在山區造成許多災害,但更讓人訝異的是,桃園、土城、三峽一帶的都市地區也成為水鄉澤國。以桃園為例,淹水地區集中在河道旁,這些地區有許多新建大樓、人口稠密,全依靠堤防保護。610豪雨就造成桃園53處破堤或潰堤,顯見堤防的保護功能有限。
「大家都說水災是因為沒疏浚、堤防是豆腐渣工程,但這些只是代罪羔羊!」廖桂賢把檢討治水的聲音稱為「河川整治上癮症」,直指築堤束水是災難的開端。「一旦築堤束水,堤外土地沒有大雨時是乾的,久了之後民眾以為這些原本河水走的路是可開發土地,這就是堤防效應!」河流的土地開發後,人們陸續住進來,因此堤防不能拆;如此一來,河流必須定期疏浚,但疏浚所費不貲、又有圖利砂石業的問題,往往窒礙難行。水道被都市「侵佔」,水流無處可去,結果當然會釀災。
因此,廖桂賢主張,面對都市水患的首要之務,是大量減少不透水鋪面,從源頭減少逕流量。她指出,許多先進國家除了降低開發,更進一步縮減道路。例如美國西雅圖已將25公尺的兩線道路縮小,配合交通政策支持大眾運輸,不僅減碳,更讓降在城市的大水有路可走。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也進一步提醒,氣候變遷下,都市開發的思維也必須改變。都市裡的保護區扮演了調適環境的功能,但都市土地需求孔急,保護區面臨來自各界的解編壓力,例如慈濟基金會多年來就一直想要解編內湖的大湖保護區。這塊保護區地處低窪、且地質破碎敏感,但由於成功路的開闢切割了大湖,部分湖區回填土方,使得大湖的集水功能銳減,導致附近每逢大雨必淹。如今慈濟想要解編、在保護區興建大樓,他表示,「這將是造災運動!」
極端氣候因為環境變遷而成為常態,所以工程手段不再是安全保證。面對災害,需要有更彈性的思維。廖桂賢強調,「我們仰賴的是一個脆弱體系,堤防跟疏浚工程無法保護我們」,未來台灣社會一定要打破惡性循環,從自然角度調適我們的生活模式,否則災難將一再來臨。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濕地是介於陸地和水域的過渡地帶,可分為海岸濕地和內陸濕地。前者分布在沿岸、河口,伴隨海洋潮汐而存在;後者則由雨水、地下水、溪流、湖泊或池塘等形成。濕地長久以來被視為不具經濟價值的地區,常用排水、填土的方式開發成農業或工業用地,甚至當成垃圾堆放處,例如以前的五股濕地等。
事實上,濕地沉積的土壤富含養分、有機物,構成適合生命成長的環境,能夠吸引水鳥等各種生物棲息。濕地對人類而言,不僅能提供食物、觀賞、遊憩,還具有調節功能,因此有「地球之腎」的美譽,與森林、海洋並稱三大生態系統。河流經過濕地貯留以補注地下水,可以消除過多養分與汙染物,而淨化淡水。河川邊坡的濕地,具有穩地泥沙、防洪、補助地下水等功能;海岸濕地則具有防止海岸線退後、地下水鹽化的作用。(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林傳堯 | 中央研究院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
劉昌德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
水利(9)
都市計畫(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2/14
在火車上做實驗!「科普環島列車」讓小學生學習科學也增廣見聞——專訪周中祺副教授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