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物特徵、指紋資料庫風險
95/02/07
瀏覽次數
5794
周桂田
|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中心
張淳美
|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就風險的語源學說,風險原本就是指發生在未來的危險與令人恐懼的情況。按照這個定義,建立生物特徵資料庫或建立全民指紋資料庫,在現在或許看不出對個人有什麼具體的危害。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些情況,它們現在只出現在想像中,可是未來也許真的會發生,這些情況包括:除了指紋,我們還要交出其他的個人生物特徵供國家使用與管理,例如眼睛虹膜或DNA。我們一旦交出這些個人生物特徵,對這些私密資訊就不再具有管控權,那麼後果會是什麼?
這不僅是法律基本權利(如基本人權、隱私權)的問題,還涉及資訊保存、複製及保密的科學不確定性所衍生的各種重大社會風險。
關於指紋、虹膜或DNA等個人生物特徵,有兩種運用模式。一種是「核對模式」(authentication),包括利用指紋鎖,或現代常見的指紋手機、指紋電腦等。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採取一對一的比對,開啟指紋鎖或指紋手機、電腦時,比對使用者的指紋資訊與預先儲存的資訊。
因為是一對一的核對,所以只需要預先載入使用者的指紋,不必建立全面的指紋資料庫,也不需要求不相關的人士提供指紋。更重要的是,核對模式只需要比對使用者的指紋是否相符,也就是說指紋鎖或指紋手機只需要知道使用者的指紋資訊,而不必知道使用者的姓名,更不必知道其他更詳細的個人資訊,例如使用者的親人、住址等。
另外一種模式是「辨認模式」(identification),與核對模式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從事的是一對多的比對,目的是找出指紋主人的身分,在犯罪偵察中常見的就是這種模式。因為是一對多的比對,所以必然要蒐集眾多的指紋,建立龐大的資料庫,而且這樣的生物特徵資料庫中,資料越充足、越龐大,比對才會正確。
正因為比對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指紋主人的身分,所以必須與其他的個人資訊庫連結,包括姓名、住址、電話、職業、住址等等。總之,越詳盡越好。政府目前擬議建立的資料庫正是這種類型,它不僅需要民眾的指紋,還要彙集指紋所有者的所有個人資訊。
正因為辨識模式必須連結龐大的個人資訊,不論你同意與否,一旦交出生物特徵資訊,就等於讓其他個人資訊變得無可遁形。於是個人專屬的指紋一旦脫離個人掌控之後,不但成為可以永久流傳、使用、不斷複製的資料類型,還陷入了可以辨識個人所有重要生物特徵的資料鏈,這就是風險所在。
從不確定性科學的角度來看,生物特徵資料庫的保存、複製、認定應用、保密等問題,涉及相當龐雜的、以資訊科技為基礎的資訊資料蒐集與管理程序,涉及的問題已脫離了生物特徵資料庫的單一學科問題,而進入系統性的、異質的科技風險與由其衍生的巨大社會風險。
由於資訊科技對於相關資訊資料的保存、複製、認定應用、保密等的確定性,在當代資訊連結技術與複製技術的高度發展中已面臨了挑戰,因而產生了科技風險。一方面在龐雜資訊系統的技術運作使用上,可能面對精確性的不確定性,比方說指紋辨識完成後的推理過程,要是資訊連結出了錯,就會產生誤認的風險。另一方面,這些資訊資料可以隨時被複製儲存,密碼破解,連結、認定改造、散布,資訊系統整體運作的安全性因而受到破壞。整體來說,資訊科技系統運作將不再容易確定其安全性。
而資訊系統運作的安全不確定性,不僅局限在科技層面上,同時會直接外溢,造成整個社會的安全不確定性問題。首先,一旦在龐雜資訊技術運作認定的精確性上,產生模糊狀態或錯誤,將可能隨機地引發社會巨大的爭議。尤其針對高度敏感性的政治或社會爭議標的,科學精確性往往反過頭來受到挑戰,而形成兩極的反應。
其次,資訊系統的連結安全,由於加密與破碼技術日新月異,有可能導致資訊資料被侵入改造、複製儲存與不當散布,發展成具有高度爭議的社會事件。諸如個人、家族或族群生物特徵資料的暴露,造成相關的權利侵害與歧視問題,演變成世代、家族或族群的歷史事件。
上述這兩個科技系統風險與社會系統風險,正是J.R. Ravetz所強調的後常態科學高度不確定性狀態。整個科技系統的安全不確定,造成的問題不只是停留在科技系統本身,還會外溢到社會系統,而產生不可估計的或未意圖的後果。
事實上,社會後果也會進一步解構科學系統安全性的問題。假設在商業高度激烈競爭或全球科技研發激烈競爭中,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在相關利益的考慮權衡下,在某個模糊的倫理或管理規定或範疇上進行傾斜式的運作(例如故意遺留資料空間、侵入管道),將回過頭侵害到科學系統安全性問題,而進一步循環性地衝擊到社會面向的爭議與風險。
也就是說,人類生物特徵資料系統的控制、相關技術,不斷地研發、破解與再研發,可能使整體社會系統逐步滑向國家監控、商業監控、犯罪、侵犯人權、社會歧視等的循環,而造成不可回復、不可估量、不可控制的歷史後果。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滑坡效應下,任何形式的法律與社會制度或程序正義的保障設計,將敵不過逐步朝向系統性、複雜性演化的趨勢,最後造成監控社會(每個人民都受到監控的社會)。歐威爾在《一九八四》一書所描述的老大哥監控世界,或許會是人類不久的未來。
總體而言,研究「後常態科學」的學者提出的科技系統與社會系統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頗有見地。他們提醒我們,如果要建構以科技為基礎的生物特徵資料庫,必須慎重思考科技實證安全的有限性,與可能引發難以逆轉的社會系統風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2月,398期,79 ~ 80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