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洪流中的希望–談海嘯與臺灣

103/11/21 瀏覽次數 267856
二00四年南亞大海嘯造成近29萬人死亡,二0一一年東日本311大海嘯造成核電廠輻射外洩。接連兩次重大海嘯事件,使臺灣民眾開始關注這印象中不曾發生過的天然事件。是否要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去防範這虛無的但又令人驚恐的天災呢?臺灣的能源發展是否要慎重考慮海嘯威脅?臺灣與日本相鄰,是否也會遭受重大海嘯攻擊?本演講除探索海嘯背後的科學,也將探討以上令人困惑的疑問,並且從近四百年的
歷史,深入討論海嘯對臺灣之影響。本演講最後將探討如何正確面對臺灣潛在之海嘯威脅,以及針對臺灣地形與建築物之特點,討論臺灣民眾如何在海嘯中求生。

在11月14日的展望演講中,由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吳祚任所 長替我們主講,主題為「洪流中的希望—談海嘯與台灣」。吳所長說:臺灣人略懂卻 也不甚了解海嘯,這偶爾發生在鄰近國家,但近十幾年似乎也沒有對我們造成威脅 的天災,既殘酷又神秘。吳所長分別以2004年的南亞海嘯與2011年的日本311海 嘯事件為例,告訴我們面對海嘯威脅應要有的設施與常識,如海嘯與地震相反,來 臨時要往高處逃,在臺灣往樓頂方向,否則臺灣山地坡度陡、腹地小,若逃往山上 可能遭受海嘯衝上山坡而反彈的波浪、應設置海嘯避難大樓平時做為斜坡車道立體 停車場,當海嘯來臨時人民可不需借助電力往高處避難、不應撤到大橋上因海嘯會 順河流逆流而上等,讓我們在緊急狀況尚未來臨前,提前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接著探討臺灣的歷史,臺灣已有一百多年未有海嘯,然而在鄭氏攻打荷蘭人時,多 間廟宇皆有潮水突然大漲的記錄,不過潮差未達到足以讓船隻入鹿耳門或稱之為海 嘯的標準。經調查可能是當時發生海底山崩將鄭氏的船艦推入港中,並加上荷蘭人 自身的失誤,使得鄭氏得以留名華人唯一一場打贏的海戰。另外也以清乾隆年間與 1894年東港海嘯的記錄傳達:海嘯發生時,人眼能見度約為1公里、第一波海嘯為 潤滑作用,會較第二波低一些、地震海嘯歷時約八小時,並相對於被颱風浪打上的 碎石,會在陸地上留下體積大許多的「海嘯石」,可用重量、位置、放射性定年法得 知當時的情景。

吳所長也非常用心地準備實驗器材,讓我們觀察波浪受力後的方向與路徑,實際看 到海嘯波傳能也傳質、近陸地一側的水面會先下降再湧高、易破壞港口,發生時船 隻需迅速離港,以及因近岸水淺、摩擦力強,會有放大效應。另外再與颱風比較, 颱風能量最多只能抵達水面下30公尺,但海嘯的能量由海底而起,經過的整個垂 直面都會受力,且波速僅與水深有關,與其他參數無關,速度可比擬波音747。

最後提到不同國家皆有不同的海嘯研究方式,吳所長的團隊以準確的固體與流體力 學模擬技術,除了得知臺灣南北海岸遇上海嘯的機率較高,經由不同的模型,提升 海嘯來臨時面對不同狀況的處理效率。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