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在內太空探索古文明

107/01/08 瀏覽次數 7604
海洋占地球70%以上的表面積,是一個相當遼闊的幅員。以空間的觀點來看,海洋的內世界是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空間,而人類對於海洋的瞭解卻僅止於表層的部分而已,有99%的深海世界對人類來說還很陌生,就好比是遙遠的「外太空(outer space)」或「深太空(deep space)」一樣,因此海洋被稱之為「內太空(inner space)」,是一個充滿奧秘的深邃世界。

海洋存在著相當豐富的資源,包括水資源、生物資源、能源資源、漁業資源、礦產資源、運輸資源、國防資源等,但我們可能比較不熟悉的是,海洋也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源,隱藏著人類文明進程的紀錄。不論是天然或人為的活動,在海底都留存著很多的遺跡,記載著地球本身的生命歷程,以及人類在海上的活動。例如,深海的沈積層,包括厚度及組成成分,就能反映出地球氣候的變遷、火山活動、甚至於外太空隕石的掉落等等,因此,可說是地球的記憶體。

人類雖屬於陸地生物,但在海洋的活動卻相當頻繁,尤其是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人類造船工藝技術突飛猛進,跨越了各大洋將各國的物質與文化擴展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在這過程當中,不論是因為海上戰爭或船難,都在海洋留下很多的遺跡。例如,1912年鐵達尼號的處女航,在跨越大西洋的第四天竟意外碰到冰山而沈沒,造成1514人死亡的悲劇。1987年9月,由羅拔.波勒(Robert Ballard)所領導的探測船「亞特蘭提斯二號(Atlantis II)」,於大西洋12,460呎深海發現殘骸,距沈沒時間74年。

一般人想到海洋考古探測就想到海底撈寶,其實「海洋/水下考古(nautical/underwater archaeology)」是一門很嚴肅的學問。一艘深沈在水底的古代沈船,其價值不僅是在於其中所裝載的物品,它的形體、結構,以及所在的位置和環境其實都是「封存」在水底的歷史資料,完整地為後人提供許多有關當時航海、造船、貿易、工藝技術、農工產品,以及歷史事件等方面之寶貴資料,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往往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是很重要的水下文化資產(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促成鐵達尼號被發現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下探測技術的進步。相較於陸地上或大氣中使用的雷達(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作為探測的工具,以及使用汽車、飛機作為航行器,海洋內太空的探索一般人都十分陌生。人類可以藉由潛水設備在水下活動,但僅止於很淺的30 ~ 50公尺水深。廣大海洋的探測主要依賴的利器是聲納(SONAR=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也就是利用聲音傳遞能量所設計來作為航行或測距的儀器。聲納技術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才逐漸成熟,1980年代以後,原本在軍事上使用的技術也才逐漸轉移到民間,而且水下有人或無人潛航器也正在蓬勃發展當中。

本次的主題演講主要在於介紹如何利用現今先進的水下技術,搜索水下具有文化價值的水下文化資產,進而達到水下考古,探索人類古文明的目的。同時,也將介紹臺灣過去十餘年來在週邊海域所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的結果。最後,本於臺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探討如何藉由水下文化資產的發展,從「海洋立國」、「海洋興國」的精神,進而邁向「海洋強國」的願景。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