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現代科技與養殖漁業

104/11/25 瀏覽次數 4524
台灣的養殖科技在國際間享有盛名,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等沿海地區養殖漁業興盛,過去由於少數業者為了獲取淡水而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以致讓人忽略了養殖漁業在科技方面的傲人成績。尤其是養殖漁業是需要人力經常巡視魚塭的產業,能否運用現代科技來取代傳統人力,將是台灣養殖產業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家住佳冬的陳登木,就是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改進養殖環境的範例,其魚塭曾在八八風災中受到重創,大約2.5公頃的魚塭幾成廢墟。不過,陳登木沒有被擊倒,反而重整旗鼓,重新建立養殖參數及產銷履歷,順利獲得屏東縣政府水產標章。

 陳登木能重整旗鼓另一關鍵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導入創新養殖科技,以「全功能紅外線彩色攝影球機」,結合App管理魚塭。透過手機或平板,不但能監視有無陌生人或小偷闖入,還能掌握魚塭狀況,包括監控水車、調控水溫、水色、飼料機啟動等,建置水產安全履歷,大大節省人力及飼料成本。除此之外,陳登木也研發出養殖水處理裝置,減少換水,利用水位高低差把上層髒水排出,減少水電開支,從各方節流,力抗中國質量俱增的養殖實力。

陳登木未來還計畫將水質監測與APP整合,透過APP監測魚塭的pH值及鹽分等資訊,不論人在何處都能隨時掌握魚塭狀況,若推廣於養殖界,將締造科技養殖新產值。

實際上,養殖是一項需要耗費許多人力及時間、體力的產業,因為只要溶氧有所偏差,就可能造成巨大損失,因此要有專人時常巡視魚塭。在科技進步下,未來將可藉由各式監視系統,並透過APP來監管魚塭,將可讓管理者即使遠在他鄉拓展事業,也可掌握魚塭狀況,魚塭留守人力也可簡化至最小,將剩餘人力運用在技術開發及行銷業務上,可讓台灣傳統養殖產業科技化。(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張朴性∣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暨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