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隱形的近地小行星
102/11/20
瀏覽次數
12484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今(2010)年1月13日,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身」而過,距地球最近時,大約13萬公里,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3。令一些人驚恐的是,直到它與地球邂逅的前3天,才被一具地面望遠鏡發現。幸好就算它撞上地球,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它的直徑只有10公尺,就算衝入地球大氣層,還沒落地就燒爆了,不會傷及地面生物。
一開始,由於沒把這顆小行星的軌道算精確,有人以為它是2005年11月歐洲太空總署發射金星快車(Venus Express)太空船的火箭殘骸。
現在這顆小行星編號2010 AL30,按美國太空總署的分類,屬於阿波羅級近地小行星(NEA)。這一級近地小行星有兩個特徵:繞日軌道的形狀與地球相似;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2010 AL30不僅軌道形狀與地球相似,周期也幾乎一樣,是366天。不過這次它與地球交會,軌道受地球重力場影響而變化,周期拉長了三個多星期,成為390天。2010 AL30這麼晚才被人發現,原因之一是它太小了,亮度只有14等,相當於在地面上看到的冥王星。
有些科學家認為,2010 AL30無異提醒我們,地球附近仍有不少小行星,我們還沒偵測到。太昏暗的小行星,或軌道平面與地球軌道平面的夾角太大的,都不容易偵察。
去年12月14日美國發射的廣域紅外線測繪衛星(WISE),自今年1月中運作以來,已發現十多個近地小行星,過去從未登錄過。它們大部分只反射少量陽光,其中一個黑得像剛澆在馬路上的柏油,只反射5%的陽光,因此可見光望遠鏡不容易偵測到。但是它們吸收陽光中的熱量,釋出大量紅外線輻射,在紅外線探測儀上無所遁形。專家預計WISE會發現數以百計的隱形小行星。但是有些天文學家估計,質量大到足以在撞擊地球後產生災害的隱形小行星,可能數以萬計。
至於那些隱形小行星的來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行星科學系主任賓瑟(Richard Binzel)認為,它們可能是彗星的遺蛻。因為彗星的軌道平面通常與太陽系諸行星的軌道平面,夾角很大。美國1999年發射的太空探測器星塵(Stardust),2004年1月2日飛掠彗星飛而特二號(Wild 2),最近距離300公里,發現彗星表面是深色的。這樣的彗星不只一例。
今年3月初,一個國際科學團隊再度肯定,恐龍是因為一顆直徑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對擔心隱形小行星的人,這個消息不啻雪上加霜。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4月,448期,76 ~ 79頁
小行星(19)
天文觀測(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