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與糧食(三):農地復耕迎戰糧食危機 水梯田種出農業希望
102/07/31
瀏覽次數
18744
侯俐安
|
中國時報
林怡伶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3月春耕時分,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裡,阿美族人正在梯田插秧播種,海風吹來,稻農彼此提醒:「不能用藥喔,這是有打契約的!」因為大型農機具在梯田容易「翻跟斗」,他們親手翻耕、插秧與收割,田間的蛙鳴此起彼落,彷彿人間桃花源。很難想像,3年前這裡曾經是荒蕪的農地,如今這片全世界罕見的臨海水梯田開始復耕,也長出了希望。
港口部落的水梯田,是全台復耕農地的縮影。近年來,在糧食危機的風暴下,台灣農業出現復甦的跡象。原本荒廢的農業慢慢培養生機,各地的休耕地逐漸復耕,其中水梯田的復育,不僅讓土地重新耕作,也找到了當地農業的力量,農村多了活力。
過去農政單位推動休耕政策,2004年時,休耕面積高達23萬9863公頃,一度超越當年稻作種植面積,近年來,休耕面積慢慢復甦,不僅恢復耕作稻米,農民也轉作其他農作物,包括飼料玉米等。農委會糧食產業組長蘇宗振說,全台農民復耕或轉作以花蓮農民最為積極,大多重新種植最熟悉的水稻,至於西部的台南、嘉義、桃園等休耕大縣,也有不少面積復耕或轉作,以轉作飼料玉米、牧草、青稞玉米最大宗。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也觀察說,隨著糧食安全與環境意識抬頭,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安全的農產品,台灣農田有復耕趨勢,復耕方式注重生產與生態價值,尤其復耕水梯田也有友善環境的效果。
時代的變遷,農業的沒落,各地的水耕梯田逐漸廢耕,出現陸化現象,破壞濕地生態,同時衝擊山地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與梯田文化等。2000年,水耕梯田的復耕出現了曙光。在生態工法基金會帶動下,新北市八煙聚落的居民重新引水,恢復水梯田生機。隔年,農委會林務局啟動「水梯田計畫」,補助經費恢復水梯田景觀與聚落文化,協助當地開發特色產業。
復耕水梯田的計畫,慢慢延伸到花蓮港口部落、新北市貢寮與三芝等地。
港口部落族人舒米‧如妮是復育水梯田的靈魂人物,在林務局的協助下,舒米成功說服當地68戶居民與部落耆老,復耕土地。阿美族人同心合力挖掘1條長達4公里的溝圳,引水入田。有了水,也有了米, 港口部落的「海稻米」打響了名號。
望著綿延六公頃的金黃稻浪隨風起舞,舒米說:「這一刻,我們足足等了30年。」為了見證這段找回水梯田的故事,舒米的兒子王亞梵放下都市的工作,返鄉拍攝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引起網路的迴響,也帶來了觀光人潮。
鏡頭拉到新北市貢寮的「田寮洋」梯田,一群七、八十歲老農彎腰耕作,用盡心力復耕1.6公頃的農地,感動了當地的一家知名餅店,願意以高於政府收購價格的兩倍購買稻米,製成「和禾米香」,一舉入選新北市特色伴手禮,創造百萬元的產值。
目前全台水梯田復耕面積多達12公頃,超過50戶農戶耕作,不僅找回水梯田的原貌,復育生態環境,也喚回人們對鄉土的記憶,連日本農夫都專程組團來台參訪。
復耕農地的力量在各地開展,也成了迎戰糧食危機的生力軍。只是,這股力量還很微弱,需要社會的共同支持。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實施超過27年的休耕制度,花費100億在休耕補助,結果是造成國內糧食自給率下滑至30%左右,處於過低的狀態。從農業生產的角度,長期休耕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休耕土地孳生害蟲也會影響臨近田地的農作生產質量,負面影響巨大。
過去台灣的糧食可以仰賴進口,讓糧食自給率不足的情況不成問題。然而根據科學家預估,全球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全球氣候,極端氣候更將造成糧食生產出現短缺,預料未來不免發生各國搶糧情況,這將造成如台灣這樣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面臨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因此近年來農委會開始積極推動復耕政策。2012年農委會正式宣布實施「活化休耕農地計畫」,將休耕補助由原來的一年兩期降為一年一期,鼓勵農民種植作物,以及提供離農獎勵金,讓無力耕種的農民能將土地出租給佃農進行耕作,希望藉此活化休耕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地復耕首先將面臨水資源缺乏問題,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過去台灣用水政策是工業優先,復耕梯水田僅占12公頃,對於水資源分配影響不大。但未來政策計畫若要復耕20萬公頃農田,將需要大量的農業用水。如何避免農工爭水問題,勢必是復耕政策推行首先會遭遇的挑戰。(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審校:
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糧食危機(23)
復育(2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