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地震研究:從古地震研究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
91/09/05
瀏覽次數
5548
陳文山
|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數百萬年以來臺灣島的宿命。臺灣是板塊擠壓形成的島嶼,只要擠壓力量還存在,就不斷會有地震發生。從文獻的記載可以清楚了解四百年來,臺灣的地震災害非常頻繁,震央在臺灣島上規模7.0以上的大地震至少有十六次。因此,我們必須從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災害中省思,學習與地震共處,並以此做為日後震災重建工作及國家建設的藍圖。
車籠埔斷層的形成
約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產生碰撞,將海底的岩層推擠隆起,逐漸形成臺灣島。板塊相互碰撞時將地殼擠壓縮短,地殼被壓縮時的逆斷層作用造成岩層互相加疊,而逐漸形成高山。這種逆斷層作用,也是讓水平地層成為高起褶皺山脈的原因之一。因此,島上存在許許多多的逆斷層,目前已知中部地區主要的逆斷層有「雙冬斷層」、「車籠埔斷層」與「彰化斷層」,這些都是讓臺灣中部地區形成高山的主要斷層。
三百萬年來,由於板塊擠壓力量不斷向西以及向南遞移,中部地區先形成了「雙冬斷層」,接著便陸續往西先後擠出了「車籠埔斷層」與「彰化斷層」。現在,臺灣中部與西南部正是板塊擠壓受力最大,逆斷層活動用最活躍的地區。因此,地殼正在累積大量的能量並造成地殼快速變形,未來還會有其他的逆斷層活動並產生大地震。現今西部地區許多地震,都與這些逆斷層活動有密切的關係。
長久以來,臺灣島處在板塊相互擠壓的造山帶,板塊長期受壓力並累積了龐大的能量,這些能量隨時都會釋放出來而產生地震。因此,每年臺灣島都會發生千百次有感或無感地震。我們若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地震發生的地點大多在東部;西部地區的發生率較低。從本世紀地震災害的紀錄來看,東部地區發生地震的頻率雖高,但造成的災害卻較小,反而是西部地區的地震災害比較嚴重。主要因素是西部地區人口密度較高,並且所引發的地震規模通常也較大。
為何西部地區的地震較少,地震規模卻比較大呢?目前,地質學家對於這種現象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解答,但推斷可能與斷層帶能承受的力量大小有關,即當斷層能夠承受愈大的力量,其後釋放出來的能量就愈大。
集集地震的地表現象
當車籠埔斷層錯動產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使得沿著車籠埔斷層與石岡斷層約100公里處的中部地區地表產生大規模斷裂與變形。因此,在斷層線上盤寬約5~20公里的地帶形成數公尺的抬升,最高達10公尺;下盤的臺中盆地則形成數十公分的地殼下陷。這種大區域的地殼變形是歷史上非常少見的例子。地震造成地表斷裂時,力量非常巨大,任何人造結構物都無法抵抗,從石岡壩與烏溪橋橋墩的斷裂,以及無數高樓的倒塌,就可以深刻地體會大自然無法抗拒的力量。
集集地震除了造成地表的斷層之外,還產生許多其他的地質現象,例如,地震當時強大的震動造成鬆軟的沈積層液化,形成噴沙或是地層下陷;山區則形成大規模的山崩。
古地震研究
雖然至今地震還是無法預測,但是地質學家希望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為了能逐步了解地震的行為,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古地震,從地震的歷史紀錄探究地震行為。數十年前地質學家開始挖掘岩層,研究以前發生的地震斷層。臺灣的地質學家也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開始有系統地進行車籠埔斷層的古地震研究。從事古地震研究,首先要尋找古地震斷層的遺址,挖開長寬約十數公尺,深約4~8公尺的槽溝,詳細記載地下剖面的地層狀況。依照地下岩層被幾次的斷層所截斷,就可以紀錄古地震的次數;再從被截切的岩層中採取可以定年的材料來測定年代,就可以確定古代地震發生的年代了。除此之外,還需量測古地震斷層的位移大小, 從移動量的大小可以推測地震的規模,或是預測下一次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但是,預測下一次地震的發生時間,目前僅止於研究階段,地質學家認為未來五十年仍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車籠埔斷層的古地震研究工作已進行了一年,目前初步發現車籠埔斷層上一次發生活動的時間約在二百年前。比對歷史文獻中的地震紀錄,發現西元一七九二年與一八四八年,在中部臺中至南投地區可能曾經發生規模大於七的大地震,同時造成上千人的傷亡,這個結果告訴我們,車籠埔斷層的再活動周期可能非常短。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是非常初淺,仍應繼續針對全臺灣數十條活動斷層進行調查研究,期待未來的研究結果能提供國土永續經營規劃的參考。
臺灣是板塊擠壓產生的島嶼,只要板塊繼續活動,地震就會伴隨而來。未來我們還是會面臨大地震的侵襲,所以,只有完善的地震防災準備,才能有效減少地震災害。目前科學家還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也無法避免它的來臨,因此,只有做好避災與防災的準備,才能自救自保。政府應建立健全的救災系統,強化社區的救災組織,因為當重大災害發生時,最能及時投入救災的人,就是在災害中未受傷的人。因此,強化社區的救災組織,將可以使傷亡降至最低。
古地震研究是未雨綢繆的工作,一旦科學家能成功預測地震的發生,再利用現有古地震研究資料,臺灣便能及時預測地震的發生。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 2月,350期,26 ~ 30頁
地震(132)
板塊(3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