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培養學生的軟能力–大型觸控桌上的多人合作互動機制

103/04/15 瀏覽次數 6858
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常局限於上對下的知識傳授,教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僅單向接受資訊,鮮少給予教師回饋。這樣的教學方式並非全無優點,教師先一步篩選資訊再授予學生,學生能更有效率地獲得專業知識,對於「硬能力」如知識、經驗、技能的培養,仍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但具備專業知識只是成功的基本條件,而決定成功更重要的因素,例如創新、態度、溝通、團隊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等「軟能力」,是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企及的。因此,近年來許多教師嘗試減少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的軟能力。

在小班教學時,教師可透過嚴密的監控,確保團隊合作的任務是由全體組員共同完成的。然而,一旦學生人數增加,教師無法顧及所有人,造成有些看似由小組完成的活動,實際上僅是某一個人的功勞;抑或是部分小組成員沒有參與活動,卻因小組仍舊完成任務而蒙混過關。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失去分組教學的意義。

面對這個問題,電腦的多人多點觸控平臺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運用這種平臺進行團體任務教學時,即使教師未能顧及所有學生,學生仍必須按照電腦的指示,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會發生少數人搭便車或責任分配不均的現象。

過去的觸控平臺是以拖與放的機制來搬移複製檔案資源,但這樣的操作機制遇到大型觸控平臺時,會受限於操作者的手臂長度而造成不便。而後有人設計了選與放、拖與彈出、推與拋等操作模式,解決了拖與放範圍受限的問題。但這些設計是以單人操作為主,並未考量多人多點操作的情況。這些技術運用在團體任務教學時,操作者會有較差的知悉性。知悉性是指一個人在團隊工作時,可藉由其他人的活動獲取某種程度的共享知識。操作者擁有較高的知悉性時,較有利於團隊溝通。

有鑑於此,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與資訊工程學系合聘教授黃武元的團隊設計開發了60英寸大型觸控桌,並發展出一套拖與回應多人合作互動機制,嘗試突破現有多人觸控平臺所面臨的困境。

資源收集區是拖與回應機制的一個重要設計,操作者可選擇接受或拒絕資源收集區的資料,以達成指定任務。此外,黃教授的團隊也使用了「目標橡皮筋」功能,當操作者進行拖曳時,會產生目標縮小的預覽圖以及拖曳的路徑,給予操作者視覺上的回饋。結果顯示,拖與回應的互動機制的資源交換效率優於拖與放的互動機制,並可提升操作者對於工作空間的知悉性,使團體任務更容易達成。

黃教授及其團隊設計的拖與回應機制,不僅克服了傳統小組教學的潛在問題,也突破了過去觸控機制的局限性,為合作互動教學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