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農業科技創新與環境永續

107/01/08 瀏覽次數 38093
18世紀工業革命後,科技快速發展,人類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便利,但伴隨而來的,卻是大面積的農林地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環境破壞、生態系劣化與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的出現。人類對環境予取予求近一世紀後,才開始注意到:『我們的生活環境改變了』!因此,環境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大家也開始思考,如何藉由科技創新與研發,來減緩文明發展對環境與生態所造成的衝擊。

相對於工業,農業對環境是較友善的。「農為國之本」,係國家發展與人類永續生存的基礎。農業生態系除了提供糧食外,同時也具有生態、生活、調適微氣候等服務功能。此外,臺灣地區栽植面積約占全島面積1/5的水稻田,更具有涵養地下水源之功能。2015年法國提出『千分之四倡議』,呼籲全球農地在有效的經營管理下,每年可增加4‰之土壤有機碳含量,將能抵減人類因使用化石燃料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之逐年增加量,亦顯示農業在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角色。

然而,隨著農業的發展,若超過環境之承載量,也同樣會對環境與生態造成衝擊。早期農業因種植技術未達成熟,受到耕作模式、地形及氣候因素等限制,農業發展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之衝擊較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綠色革命的影響–穀物品種改良、灌溉模式改善、化肥與農藥的大量使用及農業機械化,雖使糧食產量提高,但也造成土壤退化、水污染、地下水位降低、溫室氣體大量排放、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等環境與生態問題。近年來,推動之友善環境農法,如:自然農法、有機農法或無毒農法等,亦或是應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等,或是發展循環農業等科技研發,皆有助於環境永續經營。
OPEN
回頂部